第163章 入宫(1 / 2)

第163章 入宫

冬季,约农历十二月后,北方运河便冰冻,尤以山东段严重,漕船皆停航,朝廷有规定「霜降后封闸,清明前开闸」。

李显穆一行人一过淮河向北,便弃船改马,却依旧赶上了茫茫大雪,按理说改稍等几日,这等时日出行颇有几分危险,可使团众人皆急着回京,希望能在上元节前回去,年节已然错过,若再错过上元节,下次团圆便是中秋了,也想尽快将身上担子卸下去。

一行人奔驰于茫茫苍白之间,自淮河以北一直连绵到大片华北平原上,俱是苍茫之景,浩浩荒凉之色,真是千山孤寂,飞鸟尽绝,万径人灭。

甚至过山东的村庄时,能看到颇多残破之相,夜间一行人歇脚饮着暖身酒时,说起白日见闻,便当作闲谈,聊起来。

「往江南去的时候,是坐船而过,还不曾深入,如今再看,虽然有冬季萧瑟之因,但山东还是能看出颇为残破,尤其是从江南回来后,简直天壤之别。」

「实属正常,山东从元末时就是红巾军和蒙古人的主战场,颇为残破,洪武时就颇多流民,朝廷难以安置,靖难时又打的北方有些残破,直隶乃是顺民在陛下登基后多有善政,可山东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李显穆闻言已经深深皱起眉头。

又有人道:「我本家兄弟在山东为县令,这些年山东的天灾颇为严重,前些年济南府的蝗灾和疫病,据说有上百万亩田地荒芜。」

这下李显穆再也坐不住,震声道:「上百万亩田地荒芜,那该有多少灾民受难,怎麽此事内阁……」

说到半路李显穆突然住了嘴,因为他突然想起那时他还在守孝,没有入内阁。

山东的政治地位在大明的政治版图中不算高,因为在靖难过程中,山东抵抗非常激烈,而济南则是抵抗燕军的桥头堡,甚至可以说险些断绝了朱棣的王者之路。

众人见状都住了嘴,他们都知道李显穆是天子近臣,别看只有四品,但实际上的权力很大,那些江南二三品的大员对他都颇为恭敬。

李显穆沉沉皱起了眉头,而后突然开口问方才说山东蝗灾之人道:「你本家兄弟可曾说过山东百姓喜好信教吗?」

「回抚台话,自然是喜欢的,山东当初是红巾军的根基之地,刘福通早在至正十七年就占据山东,明教在民间传播很广,这……」

他说着便停住了,众人皆骇然望向李显穆,再蠢的人也知道李显穆在说什麽了,明教和白莲教是脱不开干系的,大明的建立虽然和明教干系甚大,但正因如此,才更斥白莲教和明教为邪教。

山东残破,百姓生活困苦,再加上早有这等信教的思维,那岂不是妖人作乱的上佳之地,一个不好可能就会有奸人作乱。

见众人颇为紧张,之前最严肃的李显穆反而放松下来,「诸位不必如此紧张,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既然知道了山东暗藏的危难,此番回京后只需要向陛下禀告即可。

只要山东百姓的日子比现在好起来,妖人就没法煽动,明日若是个大晴天,我等便再多行百里,尽快回京去。」

「是!抚台!」

众人齐声道,在漆黑的夜空中回荡,夜渐渐深了,除了看火堆的人外,其馀人皆裹着厚衣沉沉睡去。

……

正月十三。

巡抚江南一行人迎着漫天大雪,紧赶慢赶,终于还是在上元节前回到了京城。

守门的士卒远远就瞧见了李显穆一行人以及高挂的江南巡抚的旗帜,自然不敢拦着。

一行人身上毛茸茸之处皆裹着白雪,放眼望去京城中也是素白一片,唯有城门洞中尚有几分乾燥之处。

回了京城,众人脸上顿时露出笑意,互相拱手笑道:「这些时日多亏诸位照料,也算是功行圆满,当然,最感谢的还是抚台,若非抚台此番也不会有这等大功。」

这却不是单纯的恭维,这一次朝廷向每一个省都派去了巡抚,其中只有江南巡抚是巡抚三省。

任谁都知道皇帝对李显穆寄予厚望,一旦立功便是一笔履历,日后升迁胜过别人半分。

他们能跟着李显穆去江南,背后都有人使力。

而李显穆的功绩则远远超过他们预料,这次回京后,个个都要记一笔功,此时这番感谢,皆是诚心实意,毫不虚伪。

李显穆自然心知肚明,里面有几人甚至是英国公让他带着来的,这都是人之常情。

况且前往江南不是无风险的镀金,正如他在江南时说的,若是失败,他最差的结果无非是灰溜溜回京城做清贵之官,而这些跟着他去江南的人,就没这麽容易脱身了。

愿意冒险的人,得到回报也是应该的。

「当不起诸位如此盛赞,此番回京后,我等各自回衙门交接职责,便不再有上下级之分,我也不再是巡抚,当不起一句抚台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