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事了终归去
李显穆眼中透出神圣的光彩,那是超越一切纯粹的虔诚,遥望着九天之上。
这世上又有谁对大明的忠诚能超得过李氏呢?
恐怕就连朱氏皇族都没幻想过大明王朝能延续五百年吧。
待数百人齐发的恢宏之声停下后,长江之畔竟一时沉默,唯有滔滔江水拍岸之声不绝于耳。
非祭祀无以神圣,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强大的宗族和主流宗教,都会定时举行集会,或祷告丶或其他,祖宗和神灵能不能听到且是两说,可与会之人却会极大的增强对家庭和组织的认同感,放大到一个族群和国家,便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古代,儒家承担的就是这个角色,对天下人进行个人的道德教育丶维护家族的孝道教育丶维护国家的忠君教育以及对天下的无限责任教育,这就是修身丶齐家丶治国丶平天下!
李显穆环视着与会众人,在众人没有察觉时微微点了点头,事实证明,这一套理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即便是江南这些浸淫在官场许多年的老油条,也依旧会动容,而那些心中还存着几分热血的年轻官员,受到的触动则更大。
「要在家族中以及未来所建立的组织中,设立一套具备仪式性的流程,任何组织和族群,都需要一套神圣的光环。」
李显穆心中暗道。
金陵长江之誓在江南掀起了轩然大波,几乎整座江南的士子都蜂拥着往长江之畔而来,只为了看一眼那座石碑。
因为石碑上刻着当日的誓言,亦有数不清的人在石碑之下,自己发了誓,这几乎成了一种士林中风尚。
甚至不仅江南三省,由于长江终日有商人沟通南北东西,还传到了周边,是以甚至有周围府县的士人奔赴数百里前来瞻仰大明第一座颂大明神圣碑。
而主导此事的李显穆则在江南再次声望大增,当初还有人认为他是故意借事,为朝廷威劫江南大族,其中亦有私人恩怨,可如今再也没人怀疑他的动机。
卑鄙者自然对他更加警惕,可高尚者却崇敬他,李祺当初在江南之地存有的威望,真正的渐渐开始转移到他的身上,在江南士子眼中,他不再仅仅是李忠文公的继承人,还是李显穆!
这且都是后话,在江南喧嚣之中,英国公张辅率领着三大营的精锐,自运河顺流而下,抵达了南京。
……
张辅一到南京便先看到了那块立在长江之畔的高大石碑,以及刻在石碑上的字,顿时眼神一凝,正要问李显穆这是何时,而后便得知是李显穆率江南文武所立,他立时开怀大笑。
「显穆你有大才啊。」
张辅朗声笑道,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甚至还有一丝钦佩。
从上古之时开始,诸夏就鄙视那些擅长逢迎拍马的人,称呼那些人为佞臣,认为这些人会败坏君主的德行。
自古以来,诸夏就欣赏那些对君主直言敢谏的人,认为这些人都是不畏生死的天下脊梁。
比如李祺在朝廷上当着群臣的面,指出建文帝的错误,还直接挂冠而去,让他的声望彻底突破了限制,名满天下,赞誉满身。
再比如李显穆养望的第一步就是为太子的储君之位,不惜触怒皇帝而辩驳。
在世人眼中,李祺和李显穆都是直言敢谏的直臣,是天下脊梁般的人物。
可张辅却觉得不是,李氏两父子不是那种愣头青直臣,他们做的很多事,明明比那些拍马屁还更讨皇帝欢心,只是技巧太过于高超,让人挑不出毛病来,甚至还要赞扬真是忠臣。
李显穆知道自己岳父也是个颇有政治智慧的人,笑了笑没反驳,径直跳过此事道:「伯父,此番小侄巡抚江南,颇有一番成绩,小侄让六部诸官以及江南三省的省府大员,俱在外等候,有所命令,伯父俱可裁决。」
张辅顿时一惊,纵然他从这面石碑上已然知晓李显穆定然于江南造作了大事,可能够驱使江南文武如同驱使属下,还是让他不由心惊,这可真是不凡。
张辅拍了拍李显穆肩膀,肃然道:「辛苦显穆了。」
李显穆朗声笑道:「小侄只不过尽些绵薄之力,惟愿伯父武运昌隆,为我大明再立大功,扬威于安南,震慑蛮夷!」
英国公张辅没再说话,他们两人既是翁婿,两家又是政治上的盟友,这等关系不必客套,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