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300:京城不倒翁
七月的京城,暑气蒸腾,热浪裹挟着柏油路面升腾的扭曲空气,却丝毫无法减缓中国电影产业变革齿轮的轰鸣。
随着广电总局正式批覆首批七家单位获得国产影片发行试点资质,以及更为关键的跨省院线组建试点资格,一场酝酿已久的渠道革命,终于进入了实质性落地阶段。
在中影集团的会议室里,「中影盛世院线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正式举行。
名称几经斟酌,最终选定了「盛世」二字,既暗合王盛的「盛影传媒」,又寓意着对行业未来的美好期许,更关键的是,这个名字得到了各方认可,显得大气而不失分寸。
新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多方势力博弈与利益平衡的结果。
注册资金两亿六千万元,中影集团作为国家队代表,出资一亿一千万,占股31.875%,保持相对控股,体现了国家资本在关键改革领域的主导地位。
王盛的盛影传媒,以令人侧目的一亿现金入股,占股31.25%,成为第二大股东,与中影形成了事实上的「双核驱动」。
这笔巨款的部分,将专项用于京城首批五家「中影盛世影城」旗舰店的建设丶装修和设备采购。
剩馀的36.875%股份,则由各地的「地头蛇」分食。
这其中,既有对他们在各自区域内影响力和资源投入的认可,也是一种必要的利益交换,确保这条新兴院线能在全国最核心的票仓城市迅速扎根。
京城方面需要藉此巩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魔都上影在朱泳德的带领下,虽存争雄之心,但更明白融入全国性网络的重要性;粤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市场潜力巨大,其代表力量的加入至关重要。
这种股权安排,在2000年强调「抓大放小」丶「有进有退」的国企改革背景下,国有资本保持控股,同时引入极具活力的民营资本和地方强势国企,形成混合所有制,共同探索市场新路,是符合政策导向且颇为合理的尝试。
王盛凭藉盛影传媒第二大股东的地位,自然获得了一个董事席位。
尽管他年轻得在其他董事面前像个晚辈,但没有人敢小觑这个席位背后所代表的能量——不仅是那一个亿的真金白银,更是他一手打造的「盛影系」所拥有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和市场号召力。
……
几乎与「中影盛世」成立同步,王盛也对麾下日益庞大的产业进行了梳理和架构调整。
他暂时没有进行复杂的集团化重组,那样目标太大,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而是采取了一种更灵活丶更隐蔽的方式——成立一系列业务聚焦的子公司,并由绝对信任的人持有象徵性股权,确保控制权滴水不漏。
「盛世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法人代表是跟随王盛多年丶以细致稳重着称的李婷婷。这家公司从中影盛世院线公司承接旗下所有影院的日常运营管理丶品牌输出和人员培训业务,轻资产运营,利润来源清晰。
王盛持股98%,李婷婷和另一位早期加入的运营骨干各持1%。
「盛世投资有限公司」的成立则更具深意。法人代表是王盛的发小丶最早的合作者陈良。
股权结构为王盛持股95%,父亲王建国和母亲李素芬各持股2%,陈良象徵性持股1%。
这家公司成为了王盛个人对外进行财务投资的核心平台。
之前对腾迅那200万美元(占股30%)的投资,迅速从盛影传媒的帐上,以合理的价格平移到了盛世投资名下。未来,对各地影院项目(除了注入中影盛世旗舰店之外的零散投资)丶乃至其他非核心业务的投资,都将通过这个平台进行。
陈良挂名法人,但具体的投资决策和资金调度,依然牢牢掌握在王盛手中,陈良更多是背锅侠角色。
同时,王盛对原有管理架构进行了职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