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通过立宪斗争,把皇权彻底关住,只有限制住皇帝,李氏才能长长久久的存在下去。
随着李氏族人的祭拜,李祺能感受到香火在蓬勃的增长,他能感觉到自己和族长李显穆的联系多了一丝丝。
感受最深的是李显穆,当他跪在宗祠中时,和从前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能清晰的感受到,一道似有似无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他强行压抑着心中的激动,主持着此次祭祀。
待主持完后,李显穆一年留在宗祠中,开始祈求属于永乐十二年大年初一的讯息。
这一次他所得到的讯息仅仅是条蓝色的,这也是李祺第一次知道,原来并不是每一次都有紫色信息,甚至就连蓝色信息也仅仅只有三条。
【十六年山东旱】
这是此次李显穆得到的信息,只一看,他便深深皱起了眉头,能让父亲不惜浪费一年一次的机会,来亲自提点的信息,恐怕不仅仅是普通大旱那麽简单。
无论如何,总是要先做好准备,李显穆再次叩了首,便离开宗祠,思索着怎麽能合理的不引起他人怀疑的去应对山东大旱。
大多数人都以为李显穆必然十分重视今科会试,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担任主考官,并且心学第一次在科举层面上登堂入室,众人猜测他必然要大肆彰显。
甚至就连皇帝也将他召进宫中,暗示嘱咐他要好好准备,但不要太过火。
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有些事在确定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
心学破冰就已经足够,更多的东西,李显穆并不追求现在去做,虽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那是因为李显穆要做的事太多,落实到每一件事上,他还是很审慎的。
最终会试在所有人震惊之中波澜不惊的度过,李显穆也并没有如同众人所想像的那样一定按照心学录取士子,只要写得好都能得到上佳的评语。
反倒是殿试时,皇帝亲自点了些心学的试卷到前面,此举让更多人看到了如今的现实,当今圣上至少表面上是更喜欢心学的,至于原因,大概是因为李氏两代辅佐。
在殿试结束后,李显穆新的任命也下来了,朝廷将他任命为工部左侍郎兼任顺天府尹,而后便是两道重要任务压了下来,他要负责为皇陵修建做最后封存以及扩建宫城和建造一处皇家园林,这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工部侍郎很简单,但顺天府尹就很微妙。
众所周知,大明朝有十五个省级单位,即所谓两京一十三省,十三个省的主官衙门都是布政使司,但南北直隶则没有布政使司,更没有后世清朝的直隶总督。
南北直隶是直接由六部所管辖,比如税收直接就户部负责,户部十三个清吏司分别负责一部分府县,司法由刑部负责,以此类推。
所以南北直隶的知府上面是没有省级单位上司的,其中应天府尹和顺天府尹则高人一等,隐隐半担任了省级的角色。
这个职位给了李显穆,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毕竟李显穆已经是正三品侍郎,若是将他外放,担任从二品的布政使,表面上是升了一级,但实际上京官本就高一级,从二品的布政使进京担任侍郎属于升职。
而且朱棣也并不希望李显穆真的长时间离开京城,于是选择了顺天府尹这个职位。
李显穆对此不置可否,他心中有另外一个想法,但却不好明言,那就是北直隶巡抚。
在朝廷任命下来后,李显穆却并没有去赴任,而是转而忙着人生大事。
他那个从永乐元年就定了亲的未婚妻,在永乐十二年终于及笄了,二人的婚事自然也早早提上了日程。
朱棣既是李显穆的舅舅,又是张婉的姑父,这等亲上加亲的身份,他慷慨的让李显穆去准备婚事,等到婚事后再上任即可。
张婉的及笄礼举办的很是盛大,她是大明第一勋贵英国公张辅的嫡长女,亲姑姑是受宠的张贵妃,未来夫君是如今大明最显耀丶前途最好的李显穆。
她从一生下来就没有吃过苦,往后的日子也已经能看到一辈子顺遂,这辈子吃过最苦的可能就是药。
生得好丶嫁得好,女子一生两次投胎的机会,她都抽到了最上等的签运。
满京城的贵女没有不羡慕她的好命的,甚至张婉自己都觉得自己命好,这些年来每每自省,所行所为是否能配得上如今的荣耀。
倒是养出了个温婉贤淑的性子。
谁又能知道,历史上她难产而死,十几岁的年纪就香消玉殒呢?
这一世嫁到李氏,扭转命运对她而言也算是一桩幸事。
英国公张辅子嗣不昌盛,嫡子身体不好,膝下只有几个女儿,都很受宠,尤其是嫡长女张婉,一场女子的及笄礼,纵然想要低调,可因为皇帝都派人送了礼来,想低调也低调不了,竟然引来了半个京城的权贵。
这盛况什麽让张辅感觉不到兴奋,眼底深深隐隐有一丝忧愁。
李显穆自然要随母亲前来参加未婚妻的及笄礼,察觉到岳父的担忧,却不知如何安慰。
大明军方第一人的英国公,加上未来注定会成为大明文官第一人的李显穆。
皇帝的每一次抬举,都像是催命的利刃。
「显穆,待你和婉儿成婚后,我就渐渐退居二线了,除非陛下亲自宣召,兵权我渐渐让出去,总不能挡了你的路。」
翁婿二人沉默了会儿,张辅突然说出了这句话。
李显穆微微叹口气,哪里有那麽简单,以他的猜测来看,皇帝根本就没忌惮他们翁婿二人。
至少现在是没有忌惮的。
张辅想要卸下担子是不可能的。
李显穆将猜测说出,张辅也幽幽叹了口气,他又何尝不知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