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程序正义(第四更)
听完幕僚所言后,胡英脸上顿时升起疑色,而后又升起喜色,在屋中不住踱步。
「李显穆不是这般不知轻重的人,怎麽会这麽冲动,其中会不会有什麽阴谋?」
「属下以为不至于,李显穆再稳重也毕竟年轻,年少得志后冲动是很正常的,且他一向以李忠文公为神,来礼部任职就是为了此事。
那幕僚沉吟后,侃侃而谈道:「属下听闻李显穆曾写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词句,所谓以词抒情,从中可看出他性格便是如此。」
胡英亦开始回忆自李显穆入仕以来的诸多事件,良久缓缓睁开眼,眉宇间的凝重散去了几分,「你说的没错,李显穆入仕以来几乎每件事,都争先而为,这便是他的弱点!
此事所影响的人极广,将此事播散出去,联系我们的人,共同反对李显穆。」
幕僚离开后,胡英透过窗棂,见到有吏员来来往往于李显穆屋中,一时间李显穆屋中门庭若市,自己这位尚书这里却被冷落,他本就狭隘极易嫉妒,此刻更是深恨之。
「李显穆,这次本尚书要让你尝尝失败的滋味。」
历史上类似于胡英这类人从来不少,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大部分宰相的度量都不大,不符合世人对宰相的想像,越缺什麽就会越强调什麽。
若是李显穆知道陈英心中所想,一定会反问他一句,「让我失败后呢?」
嫉妒和痛恨已经侵蚀了胡英的理智,让他忘记了政治斗争目的不是单纯的反对,而是要解决掉敌人。
之所以大部分的政治斗争都会进入到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地步,是因为这是最省事的做法。
可李显穆不同,他来礼部是奉了皇帝的旨意。
胡英若是找不到合适的缘由,只为了反对而反对,一旦这件事捅到皇帝那里,而胡英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那最后离开礼部的人,只会是胡英自己。
……
自永乐元年以来,胡英就担任礼部尚书,到如今已经十年,正常来说称得上树大根深,桃李满天下。
但可惜永乐三年丶永乐九年的会试主考官都不是他的人,而是心学一系。
不过担任了十年的礼部尚书,基本上各省中的提督学道,即王艮所担任的那个职位,有一半都是他的人。
大明朝的每一块区域上,都有无数的条条快快,那里面都是权力。
王艮在礼部中,正是看到了胡英在各省尤其是江南学道体系中的影响力,才会主动前往浙江,以身斩断胡英在江南学道体系中的一只触角。
这庞大的力量此时一经发动,立刻便让整座大明为之风云变幻。
「在明年的乡试中,通过心学传世录的内容?」同为内阁同僚,而且渐渐站到李显穆阵营中的杨荣惊呼,「明达,你疯了?一十三省的学子学了那麽久的朱子语录,现在你突然改成了心学,那些愤怒的学子会把你撕个粉碎的。」
改考试内容这件事太过于可怕了,现代社会读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即便如此,对高考的每一次改革,一旦导致不能复读,都会被骂上热搜,更别提科举,这可是改变一个家族的大事,怎麽能随便改呢?
「不是改,而是并行!」李显穆又没疯,怎麽可能冒天下大不韪,别说礼部侍郎,就算他是皇帝也不敢那麽做。
杨荣也算是关心则乱,竟然没有注意到,瞬间将心放到了肚子里,「并行的话,虽然还是会引起些骚乱,但应该还能控制。」
李显穆冷笑道:「那可不一定,就怕有些人要借着这件事攻讦我,故意生乱。」
不久前才经历过艰险的夺嫡之争,杨荣的斗争意识相当高,立刻就意识到李显穆在说什麽,肃然道:「陛下让你保留内阁大学士衔去礼部,定然是对礼部尚书胡英不满,他怕是也意识到了,你是觉得他会出手?」
这就是李显穆和杨荣高看胡英了,他还真没意识到皇帝对他有所不满,不过因为他是真坏,所以倒让杨荣预判出了他的行动。
「一定会,而且应该已经在路上了,那日在礼部中,我没有避着人,就是故意说给他听的。
我父亲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要顺利推行一项改革,有两个办法能够大大减少反对的人。
第一个办法是你先展现出什麽的强大,让他们不敢反对。
第二个办法就是在推行的时候找一个足够大的祭品,然后把它干掉震慑其他人。
我如今刚刚进入礼部,再也没有比干掉打击胡英威信而更好的办法了。」
杨荣闻言沉吟道:「明达你说的有理,你准备怎麽做,又有什麽需要我帮忙的?」
「稍后我会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将我的改革计划发到内阁中。」李显穆从怀中取出一份奏章,「就是这份计划,我需要你帮我一起说服内阁同僚,向礼部尚书胡英发回询问函件。」
内阁权力大大提升的一个标志就是可以用内阁整体的名义,向六部发函件询问一些政策以及具体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