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河西边事(1 / 2)

第156章 河西边事

李唐宗室自其先祖李虎西入关中丶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便成为了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其家族也在关中落地生根丶开枝散叶,并在隋末群雄并起的时局当中举事创业,最终建立大唐政权。

大唐帝国的建立过程中,李氏宗室们也都不乏出色的表现丶涌现出了不少居功甚伟的宗室勋贵。但是大唐建立之后,宗室成员又频频卷入到各种纷争政变当中,自太宗开始便不断的有手足相残的人伦惨剧发生。

当今圣人兄友弟恭丶伦情和睦,算是国朝罕见的祥和景象,但在此表象之下也是圣人对于近支宗亲们全方位丶几乎没有死角的监控提防。

所以在盛唐时期,李唐近支宗室们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什麽贡献与表现,自宁王以下几乎都是圣人表演兄弟情深的工具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唐宗室对于盛唐就全无贡献,他们仍有出将入相的事迹。抛开李林甫这种关系已经颇为疏远的远支宗室不说,仍有宰相李适之与名将李禕等。

李适之与李禕都是太宗后人,前者是废太子丶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禕则是吴王李恪之孙。李适之虽然在天宝年间一度拜相,但在政治上表现一般,更多是作为衬托李林甫政斗手段的背景板出现。

至于信安王李禕,则是讲到盛唐军事所不能回避的一个宗室名将,其人西制吐蕃丶北克二蕃,戎马半生丶战功赫赫,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开元中期丶诸蕃将崛起之前大唐最为重要的大将之一!

李禕一生功业哪怕放在整个大唐历史当中,在宗室内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也正是在他和同时期其他将领们的推动之下,盛唐对外武功逐渐的达到一个高潮与巅峰时期!

所以张岱讲对信安王闻名已久,还真的不是场面上的客气话,他是真的挺崇拜这位宗室名将。

之前在知道李峡出其门下的时候,他便想请李峡引荐登门去拜见一下,只可惜李峡说他父亲因居母丧而闭门谢客丶不见外人,所以一直无缘得见。如今总算瞻仰到这位名王风采,张岱也是颇为激动。

「张郎事迹,我亦有闻。小儿前与共事,归后屡屡称颂,今日一见,果然仪态不俗,甚得燕公风采,不愧英俊少壮之誉!」

信安王身材高大,要比还没有完全停止发育的张岱还高出来半头,眼见少年如此恭敬热情的态度,便也驻足下来微笑说道。

「能得大王赏识夸奖,小子惶恐。前与九郎共事,知其身世便欲求汲引门中丶恭请王教,因知大王居礼,憾而裹足丶未敢滋扰。而今名王复归人间,必有宏图大志亟待张扬,小子洗目以待,若得附骥,幸甚幸甚!」

听到信安王对自己的评价和印象都还尚可,张岱也是一喜,连忙又垂首说道。

他来到这个世界也见到不少的时流名人,甚至就连皇帝都见过几次,但在见到李禕这种名将后,仍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除了李禕本身的名声事迹之外,他其实更想与当下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军事人才交流丶或者请教一下其对边事的看法。

他的爷爷固然也有着丰富的文韬武略,但是在对军事的思计上又掺杂了太多的政治考量,故而不够纯粹。

而李禕则是不久之后大唐军方重要的代表人物和实权大将,是下一个边事版本的重要人物,他的主张和谋略无疑能给现实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

「呃丶这……张郎倒真是好学心炽,怪不得如此年纪便已经卓然有名,儿郎得与交游,盼他能见贤思齐。」

李禕也没想到这个今年来声名鹊起的张说之孙竟对自己如此崇拜仰慕,看样子乃是发乎真心丶并非虚伪的客气,一时间竟然让他有点不知所措。

如今的他刚刚结束长达三年的服丧期,眼下还没有什麽职官在身,更加谈不上有什麽宏图大志,于是便也只能有些尴尬的微笑道:「燕公处事练达丶学术精深,有此亲长朝夕传授艺道,张郎倒也无需仰求别者。」

「大父常言贤人治事各有所长,博采众长才能不荒此身。今日入参圣驾在即,道途相遇丶致礼未周,期盼来日登门得纳,再向大王细表请教之意。」

张岱自知交浅言深,他对信安王固然是多有仰慕,但自己对其而言却只是一个陌生人,倒是不适合讲什麽深刻的话题,于是他便又躬身说道。

不过他又担心信安王对自己的印象可能不够深刻,于是便索性用起了穿越者未卜先知的大招,再对信安王说道:「小子近来治艺览书,心中浅有忧计。

圣驾驻于天中,四边恐怕不靖,尤其吐蕃主暗臣强,或将有边将贪功丶妄起边衅之变。河西王大将军勇猛刚毅,镇边备变自是绰绰有馀,然吐蕃终非易与之敌,难凭一战定之。更有突厥丶回纥之属反覆之徒……」

「我久不在事,对此怕是难能详细指点张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