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志沉吟道:「菜场也确实满员了,不过如果扩了面积,新招的人手,我可以承诺全从村里招,不过也都得经过挑选,毕竟我们的工作强度也不低。」
黄锦添立马问道:「你们想扩大多少,村里地有啊,要多少有多少!只要你们肯招人,村民工作就好做!」
童刚插话道:「其实我们菜场也还有100来个本地村民。」
黄锦添说:「要没有这100多个人,你们还能这麽安稳?」
陈家志阻止了童刚继续说话,想了想,说:「我想的是往菜场周边拓,最好能集中连片,这样方便管理。
具体能扩多大面积,得实地测过之后才知道。」
「行啊。」黄锦添说:「我们现在就可以回去测,立马测!」
陈家志看向方建。
方建笑道:「镇上现在搞『三高』农业,我们当然支持企业继续发展,能解决村民就业是好事情!
不过东升李总还在这呢,不急着走,大家坐下来喝杯茶聊一聊嘛。
老黄,说的就是你,猴急什麽,在我办公室坐一会儿都不行了?」
黄锦添叫苦道:「方镇长,我就想早点把这事情确认下来,我还不是一心为公吗!」
「你还怕陈总骗你不成?」方建沉声道:「坐!」
于是黄锦添气鼓鼓的找了一张凳子靠墙坐着。
几人聊的时候也不搭话。
其实陈家志对邻近的东升农场还挺感兴趣。
东升农场在江心菜场西边,更靠近庙贝村村委,也是供港菜场,投资方是香江区泰记菜栏。
老板区景泰,番禺人,从70年代就和两个哥哥游泳去了香江,一开始投靠了亲戚在批发市场帮忙卖菜。
在七八十年代时,经常有深城农民在深城种菜,然后穿过隔离栏,把菜挑到香江去卖。
区景泰也常在深城香江两地种植丶收购丶倒卖蔬菜,积累了资金。
后来成立了区泰记菜栏,与香江超市丶酒楼合作,同时结识了许多宝岛和日本人。
生意也越做越大,在深城丶东莞丶从化等地都陆续建立了基地。
前两年想回老家投资,便投资2000万成立了东升农场。
陈家志前世在上海的老板也是从东升出来的,所以对其有一定了解,东乡菜场原本也有东升的投资。
但他没见过区景泰,和农场负责人李继勇也是第一次见面。
李继勇是茂名人,种菜也有挺多年了。
最近挺苦恼,一为招工,二为这糟糕的行情。
1500亩地,东升农场至少需要五六百名菜工。
如果没有江心菜场,也许他们用工会挺顺利,随随便便就能喊来几百人。
但两家挨着不远,又都有本地菜工,信息互通,工资落差感瞬间就出来了。
对江心菜场的工资水平,李继勇有很大的意见,同时也并不认同。
「陈总,当下行情太糟糕了,把工资降一降,对大家都有好处,何必一直坚持呢。」
「我们上个月卖得挺不错。」
「那是你们运气好,先是碰上了一茬荷兰豆,后又碰上了一茬青椒,你总不可能一直走运吧?」
「经营模式不一样,给工人高工资是为了保持工人活力,一个月两三百块钱,谁给你玩命干?」
「所以给高工资,就是为了让工人玩命栽苗?」
李继勇多少带了点轻视,作为邻居,他当然也有了解情况。
原本半死不活的菜场在半年时间里起死回生,他承认江心菜场的种植方式有独到之处。
但他觉得更多还是狗屎运好。
一茬荷兰豆,一茬青椒,都赶上了大行情,能让人嫉妒死!
然而,如今疯狂栽菜心苗的举动让他彻底看不懂。
夏天能栽苗吗?
那麽大的太阳看不到吗?成活率能有多少?
即使栽活了,按现在的菜价和行情能回本吗?
所以他认为江心菜场的高工资体系迟早得崩溃!
陈家志没与他争论,工资体系是不可能改的。
东升农场财大气粗,一上手投资就是两千万,各项基础设施做得更好,又有稳定的港澳和海外市场。
只要种出菜,就基本不会赔本。
江心菜场没有那麽雄厚的资本稳扎稳打,想要在未来与更多和东升农场类似的对手同台竞技,他只能尽快野蛮生长。
所以他明知道『稳』很重要,但还是一次次尝试赌行情。
赌中一次,就是一次飞跃。
和镇里村里的谈判很顺利,给了茶水费之后,租地工作也开展很快。
一共新增了300亩地,等早稻收割完后就可交付。
对地租,陈家志也同意的很爽快,给到了320元/亩。
同时同意合同期内每年递增5%,签5年,另外600亩也延长了2年,一起到千禧年到期优先续租。
2025年花城近郊地租4000~6000元/亩,当下每年递增5%,这份合同也算是小小赚了一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