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左右为难的户部尚书
时光飞逝,一晃就到了年底。
随着大量的移民涌入,地广人稀的安南都护府,渐渐有了烟火气息。
尤其是政治中心永安府,搁在大虞帝国,都能排进前十。
放眼全世界,都是有数的大都市。
经济繁荣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财政收入急剧增加。
「卫大人,具体介绍一下吧!」
李牧放下手中的报表的说道。
相比永宁十年,福安元年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百分之六十。
如果同永宁九年相比,更是暴增了三倍有馀。
能够有这种跨越式增长,主要是对新占领区整合的结果。
「侯爷,都护府在福安元年的财政收入,大约在一千三百八十万两上下。
商业税收占比依旧最高,贡献了八百五十万两的收入。
其中盐税收入是大头,光这一项就贡献了四百五十万两的税款。
随着移民的涌入,以及对南洋地区的整合,未来依旧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其次是矿产收入,大约贡献了两百三十万两的收入。
尤其是新开发的那几座金矿,矿石品质非常高,贡献了大量利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都护府明年的黄金产量,有望超过八万两。
白银和铜产量,今年也是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了五万斤和一百八十万斤。
产量增速最加最快的还是钢铁,分别达到了一千三百吨和一万八千多吨。
新的钢铁厂,正在扩建中。
蒸汽机在采矿业中的运用,目前已经开始尝试。
如果顺利的话,将大幅度提高采矿效率,收益有望进一步提高。
……
商品交易税增速也不错,贡献了一百二十万两的收入。
茶酒税增速同样迅猛,贡献了八十万两的收入。
绫罗绸缎和香料等奢侈品税,今年刚单独列项,贡献了大约十万两的收入。
剩下的都是一些杂税收入,数额相对较小。
不动产租金收入和罚没收入,从今年开始单独列项,不计入商业税款中。
这两项收入,分别是八十万两和五十万两。
都护府第二大财政收入关税,今年大约贡献了两百八十万两。
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提升约两个百分点。
主要是都护府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为薄弱。
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居然是糠和碳,其次是木材。
基本上都销往了国内,能够出口到海外的不多。
粮食销售的收入,属于移民特别经费,暂不列入财政收入中。
都护府第三大税源是铸币税,贡献了大约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主要得益于铜矿产量的增加,为铜币铸造创造了机会。
按照计划,明年将成立官营钱庄,专门从事银票发行。
如果推广顺利的话,未来铸币税的收入,有望大幅度提升。」
卫新之平静的回答道。
对都护府的收入,他是了如指掌。
总体来说,各项产业都在稳中向好,同样也面临着商品竞争力疲软的现实。
当前世界上主流的暴利商品,分别是香料丶丝绸丶茶叶丶瓷器。
在这些领域,都护府通通不占优势。
想要努力都不行,物以稀为贵。
如果跟风效仿,把产能提升了上去,奢侈品就变成了廉价货。
「矿产行业发展迅猛,从明年开始,也从商业税款中剥离出来。
商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无需太过担心,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在钢铁冶炼和造船业中的优势,将逐步转化为竞争优势。
据本侯所知,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两年后。
随着大虞开海的影响,民间对商船需求量非常旺盛。
船厂的免税期结束后,光造船业带来的收益,就不是一笔小数字。
高净值产品创造价值,才是未来世界竞争的主流。」
李牧笑呵呵的说道。
小农经济时代,消费市场以刚需为主,根本旺盛不起来。
像欧洲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启的玩法,在大虞根本玩儿不转。
甭管生产成本多低,都架不住人家自己动手织。
除非打破小农经济,改变大家的消费模式。毫无疑问,这是极其不靠谱的馊主意。
工业化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需要广袤的商品消费市场。
历史上欧洲选择了对外殖民,同样的玩法,大虞根本效仿不了。
在工业革命初期,李牧想不出有什麽产业,能吸收上亿的劳动力。
粗暴式的玩法,估摸着征服全世界充当商品倾销市场,才能勉强满足需求。
殖民模式走不通,那就只能在不打破小农经济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工业化。
甚至为了稳定局势,他还故意扩大小农经济圈,作为工业革命的缓冲区。
有土地给底层百姓托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天下就不会乱。
「侯爷,财政收入增长虽然迅猛,但财政支出也在同步增长。
光计算都护府的收支,福安元年的财政开销,高达三千四百多万白银。
如果不是向北方出售粮食,抹平了其中一半的开销,哪怕加上两广的协饷,也填不了这个窟窿。」
卫新之一脸苦涩的回答道。
大虞朝的户部尚书不好当,安南都护府的「小户部尚书」,更加不好当。
朝廷靠着税制改革,挽救了兵临崩溃的财政,安南都护府的财政还不知道该用什麽拯救。
开徵田赋丶丁口税,被自家侯爷就否定了。
提议给食盐丶铁器涨价,同样遭到拒绝。
除非北方各省一直缺粮,都护府能一直吃天价粮的红利,不然财政早晚都要崩掉。
当然,也有简单模式。
只要都护府停止对外扩张,光节省的军费开销一项,就能把每年的财政赤字降低三分之一。
如果再停下从国内移民,都护府财政直接起死回生。
不说有所盈馀,反正收支平衡,还是能够做到的。
「放心好了,难民数量不可能一直这麽多。
搁在太平年月,一年顶多移民数十万,差不多现在一两个月的量。
你算算看,假如移民经费支出减少八成,都护府的财政状况是不是就大幅度好转?
还有对外扩张,现在也过了高潮期,后续将放慢脚步。
去年的军费开销,就是未来几年中的最高点,往后的军费支出,顶多也就去年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