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朕能怎麽办?只能原谅了
「臣制置司西北局制置副使丶都察院右事都御史丶延绥兼宁夏巡抚洪承畴,拜见皇帝陛下。」
朱由校端坐在御座上,隔着御案,看着一身朱袍官服丶头戴乌纱帽的洪承畴跪倒在地,心情十分复杂。
洪承畴!
历史上有名的投降派。可以说,南明覆灭丶满清入主中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还被满清自己写入贰臣传。
朱由校原本是不想用他,可是最初自己把能用的人全堆在平辽上,西北等地无人可用。
满朝文武,看上去人才济济,这位口若悬河,那位清廉公明...可是真正能用的有几位?
西北可是重灾区,用不了几年,这里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冒出一个又一个头顶长角的人物,李自成丶张献忠...十几位「反贼」头子纵横西北丶中原丶两淮丶湖广,十几年功夫把大明最后一点元气全给消耗光了。
西北不派人好好治理一番,等这些反贼全冒出来,自己就得跟弟弟崇祯一样,需要面临腹背受敌,真正的内忧外患的死局。
只好捏着鼻子用了洪承畴,用了一段时间发现,真香!
洪承畴人品不怎麽样,可才能却真的是一顶一厉害,且他天生是帅才,比孙承宗还要厉害。
他非常善于协调,能有效调动各方资源,把他们安排得妥妥当当。
从榆林镇丶宁夏镇边军将土,到延安等地方州县,还有各地士绅和百姓,他软硬兼施,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法子,把各方势力捏成一团,然后齐心协力。
延绥丶宁夏两镇边军淘汰老弱,查撤空额,筹集粮饷,更换兵甲,加强训练,很快就士气大振,军心稳定。
延安以及各卫所地方,也被他更换官员,治理得井井有条。
面对这样的人才,自己能怎麽办?
只能是原谅了!
虽然在历史上老洪同志走了歪路,但也事出有因,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给人家改过赎罪的机会.
而且我们不能拿还没发生的罪行去施行惩罚,这与自己一直提倡的法治大明格格不入。
「洪先生,起身,赐坐。」
「谢皇帝陛下。」
等洪承畴坐下,朱由校拿起一叠题本,侧边的刘若愚马上上前两步,伸手接过这叠题本。
「这些都是弹劾你的奏章,最上面那份是杨涟的。
你先看看。」
「遵旨。」
洪承畴接过刘若愚递上的弹劾奏章,低着头一一看完。
神情如常,没有半点惊惶。
「皇上,臣请求自辨。」
「说。」
「皇上,杨涟弹劾奏章,大部分都是无中生有,他自己臆想的诸多罪名,臣不屑一顾。不过其中解池盐场一事,臣想自辨。」
朱由校没有出声,继续听着。
「河东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解池盐场,供应山西丶河南丶陕西等地用盐,还有很大一部分从大同等关口,贩卖至漠南草原。
万历四十七年,河东销核盐引六百二十万引,销出盐一万两千四百万斤,仅次于两淮七百零五万引盐引,以及一万四千一百零五万斤的销盐。
可是缴纳的盐税呢?
万历四十七年,两淮好岁还缴纳了一百万两银子盐税,河东却只有不到四十万两银子的盐税,天启五年秋,袁世振奉诏组建淮东盐业公司,整肃两淮盐政,到天启六年秋,上缴盐九百七十一万圆银币,合计金花银六百五十一万两,使得平辽大业粮饷无忧..
皇上,河东盐司出盐,不输淮东盐司,它的盐税,应该能撑起西北的一片天。
除了边戎兵备,地方兴农丶水利丶赈灾丶教化丶卫健等诸多仁政也可一一推行。
可是到天启五年,河东盐司还是只上缴了六十一万两银子的盐税,还恬不知耻地表功...」
洪承畴一脸正色,慷慨激昂。
他脸型削瘦,身材不高,偏瘦,但是说话的时候自带一股气势,「皇上,他杨涟身为朝廷御史,有体察民情丶剔弊发奸丶除豪蠹丶振纲立纪之责。
他却不分青红皂白,既不去河东查核帐簿,又不去解池走访盐户,听信一些所谓正道之士的风言风语,就罗织罪名,上奏弹劾臣。
皇上,杨涟此举不仅有负皇恩,有负朝廷重托,更是肆意破坏皇上在西北的方略。此等胡言乱语,不切实际丶误国殃民的虚妄弹劾,臣深恨之!」
不愧是能在青史留名的人物,他的自辨十分老道。
其它的不多说,只抓住最关键的一点。
河东盐司的盐税。
这个老小子摸透了朕的心思。
朱燮元丶傅宗龙的西南局今年开春,已经在四川叙永丶贵州水西开打了。
坐镇贵阳的西南局制置副使丶川黔都司都指挥使侯朝柱,指挥四路兵马陆续到位,切断叙永丶
水西与外界的交通,断绝粮食丶盐巴丶棉布丶铁器丶药材流向安氏和奢氏控制区。
摆明了先围困,困得安氏奢氏窘穷不堪,人心涣散,再一举进攻。
西南局为什麽敢打了?
因为西南局奉诏把川盐全部接管,成立了四川盐业公司,把川盐盐税掌控在西南局手里。
朱变元丶傅宗龙腰包里有钱了,胆气一下子就上去了。
西北局呢?
情况比西南复杂,牵涉地域更广,需要的钱粮更多。
可西北局到现在只掌握了陕西丶甘肃几个不大不小的盐场,收的盐税都是苍蝇腿,跟解池盐场那条肥羊腿根本没法比!
河东盐司为什麽这麽难办?
因为它背后站着晋商和晋党,自己最初是不想跟他们撕破脸,只想稳住他们,让他们保持中立,不要来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