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上柱国,镇国公,皇宫设宴
辽国,上京,临潢府。
宣政殿内,耶律洪基身穿契丹皇室常朝袍,眉头紧锁,面上带着一抹担忧。
「短短数月,交趾覆灭。」
「昔日也是雄踞南疆的一股势力,竟落得如此境地,当真是不可思议。」
「南朝,不可同日而语啊!」
站在下首之处的耶律乙辛沉声道:「陛下,交趾覆灭的关键,便在南朝的火器与火药」'
C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继续加派工匠破解南朝火药的配方与炼制之法,加紧仿制火器''
「若任由南朝独占此等利器,后我辽边境必遭患。」
此时的他已署理太师一职,手握重权,战时可奉诏调遣大军,权势倾动朝野。
前来攀附行贿的官员络绎不绝,耶律乙辛对此亦是来者不拒。
凡对他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之辈,无不大力荐举,平步青云,还有一些秉持忠信,性情耿直,不肯同流合污的大臣。
尽数被他的排挤打压,贬谪至苦寒边地,甚至罢官夺职。
其中,耶律仁先已被贬至南京留守,改封晋王,远离权力中枢。
耶律洪基看向他,沉默刻,点头道:「说的有理,此事就交由太师你来办吧。」
「所需的人力物力,可从国库调拨,务必尽快有所成效。「
「臣遵旨!」耶律乙辛躬身领命。
心中暗暗寻思着,太子耶律浚已经十馀岁了,不出意外,再过个六七年就会开始亲政。
而自己若能掌控朝中火器的主导权,再凭藉多年经营的党羽势力,依旧能稳坐泰山,把持着军政命脉。
洪武六年,年关将近。
汴京城内一派祥和热闹,街道两侧的屋檐下挂满了朱红的灯笼,往来行人面带喜色。
交趾诸事皆已平定,南征大军于今日凯旋归来。
汴京城门外,皇长子赵璟身着绯色锦袍,腰束玉带,小小年纪便已气度沉着。
身后的禁军将士排列整齐,张辅丶盛长柏等数名大臣皆位于此处。
就在这时,一名禁军侍卫疾驰而来,到了近前翻身下马。
「启禀殿下,南征大军已至十里外!」
赵璟闻言,眼下当即闪过一抹亮色,微微挺直脊背,沉声道:「传令下去,整肃队列,备好礼乐,迎候大军!」
「是!」
悠扬的鼓乐声响彻云霄,与远处隐约传来的马蹄声遥相呼应。
不多时,南征大军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只见位于队伍之首的顾廷烨身披甲胄,手握缰绳,面带笑意,乍一看,依旧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
几月前,袁文缨顺利诞下一女,已经按照他的意思,取名为顾书嫦。
顾偃明丶顾偃之二人年初时在青城因「风寒」不治而亡,一应丧仪由顾廷炜前往操办。
卫凌丶郑骁等数名将领紧随其后,个个精神抖数,眼中满是归乡的喜悦。
「顾元帅!诸位将军!辛苦至极!」赵璟看向他们,眼中满是敬佩与赞叹。
顾廷烨翻身下马,动作利落洒脱,上前几步,拱手一礼道:「臣顾廷烨拜见殿下。」
卫凌丶郑晓等人也紧随其后,一同躬身行礼,齐声道:「臣等拜见殿下!」
「不必多礼。」赵璟伸出小手轻轻扶住顾廷烨的手臂,脸上露出明朗的笑容。
「诸位将军皆是国之栋梁,此番远征南疆,开疆拓土,下不世之功。」
「父皇与满朝文武已在紫宸殿等候多时,特意备下庆功宴,为诸位将军接风洗尘,快些入城吧。」
顾廷烨等人相视一眼,再次躬身道:「臣等谢官家与殿下厚爱!」
皇宫,紫宸殿。
凡大朝会丶军功封赏等国之大事,皆在此处举行。
只见满朝朱紫,文武百官按品级高低整齐排列于两侧,盛长柏手持笏板,时不时用馀光看向殿门的方向。
自打顾廷烨领兵出征,他们已经一年多不曾见面了。
张辅紫袍玉带,抬手捋须,眼中满是期待,赵晗登基以来,几次开疆拓土,重用武将O
大周重文轻武的风气比起先帝在时,已经要减少许多了。
清丈田亩,补缴田税一事也已顺利告终,王安石顾千帆二人于昨日返回京城,此时也在殿内。
辰时三刻,殿外内侍高昂的唱喏声传来,「南征大元帅顾廷烨,及有功将士已于殿外侯旨!」
御座上,赵晗眸光微沉,点头道:「速宣顾侯与众将士入殿。」
「遵旨!」
很快,顾廷烨等人在文武百官的注重中迈着沉稳的步伐,来到大殿中央,齐齐行礼道「等幸不辱命,率南征军平定交趾,今凯旋,拜见官家!」
「平身,诸位浴血奋战,为大周拓土千里,都是有功之士,不必多礼。」赵晗微微一笑,眼中满是欣慰。
盛长柏打量着顾廷烨,轻轻吐出一口浊气。
当年在族学中,二人一见如故,立誓将来要一文一武,建功立业,共扶社稷,眼下全都在慢慢实现。
「出征前,朕曾允诺过,待诸位凯旋归来,必定厚赏,礼部早已拟好封赏事宜。」
话音刚落,一名礼部官员手持诏书,朗声道:「门下,制曰:
南征大元帅,神机营都指挥使,宁远侯顾廷烨,统率三军,克定南疆,骁勇无双。
今晋封为镇国公,赐丹书铁券,上柱国,食邑千户,另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彰显功勋!
望卿恪尽职守,戒骄戒躁,效犬马之劳,护疆土安宁,辅朕开创盛世。
钦哉!」
话音落下,顾廷烨不由深吸一口气,心口处微微起伏着。
镇国公,上柱国!
这六个字在他耳边不断回响。
顾氏先祖顾善德率膝下二子自青城从军,生死关头舍命护住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为报救命之恩,收顾家二子为亲兵。
随驾征战二十馀载,立下赫赫战功,才挣得襄阳侯与宁远侯两份世袭罔替的侯爵之位。
青城顾氏也从边陲寒门,一跃成为周将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