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年计划」(1 / 2)

第227章 「三年计划」

永远不要小觑人民群众的智慧。

尽管张承道对自己的这些弟子抱了一些期待,但他们回馈给自己的,仍然让他感到十分惊喜,亦远远超出了他的期待。

比如一份赶在本周朝会前送到自己手上的奏疏。

无论是穿越前的那个时空,还是穿越后的这个时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丶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区域自治丶皇权不下县,都是一种万般无奈的妥协。

皇帝也想管到村镇,奈何实在交通不便,许多地方鞭长莫及,就只能让地方乡老丶豪强自治,只要税交够了,不出什麽民乱,吞并田产丶隐户丶蓄奴之类的事,皇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现在不同了,灵气复苏以后,有了仙道,百城传送阵计划也正式被提上日程,这意味着无论是信息交流的速度,还是交通往来的方式,都将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唐小鱼曾提过的,哪怕是运送粮草,都不会再有过半的损耗了,若是运送粮草的地方有传送阵,那甚至可以说不会有损耗——这是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才能做到的。

别小看这一点,单单这么小小的粮食损耗的问题,就滋生出长达数千年的贪污腐败,哪怕在另一个时空,直到明清,都令当权者头疼不已,硬是憋出来一个「火耗归公」的法子,也只能是稍有遏制而已。

所以,先进快速的交通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令高度自由的「土皇帝自治」的时代走向了终结。

至少在张承道治下的白石仙宗辖区,即将终结。

而他的这些连名字都还分得不是很精准的外门弟子,居然主动提出了将地方税务丶刑狱丶治安等职能分开的建议,甚至写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其方案神似张承道穿越前的那个现代已经成熟了的地方治理体系,即使名字天差地别!

人类的智慧,无论在哪个时空,果然都是共通的。

张承道看着手中的奏疏,不由暗自感叹。

也幸亏纥石烈突地带过去的白石仙宗弟子中,有好几个都是政治素养不低的,知道将事情过明路写成奏疏,自己也就好走一走流程。

比如……

「我看巡察使上疏的内容就很不错,大可以参考,在关陇地区先行推广。」

朝会之后,张承道专门留下了以中书令为首的十几个身居要职的大臣,将凌霜呈上来的奏疏传阅下去,说道。

众朝臣看过奏疏后,面面相觑,虽然旗帜鲜明反对张承道的要麽走人了,要麽在关陇被压着打,但这个举措,未免还是快了点吧?

当然了,面对「神仙」,大家已经佛了,试探底线的坟头草都好几米高了,反正削弱的是地方上的权力,和他们这些三省六部的官员又没多大干系……大不了就再多几个造反的地方,对于有仙法的「神仙」而言,也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十分积极的,比如王延庆。

作为新上位和六部尚书齐平的国子监祭酒,王延庆自觉已经「进部」了,是以底气非常足,第一个响应道:「宗主说的极是,地方上下向来沆瀣一气,正该好好整治一番!若是能依凌小神仙所奏处置,想来要不了多久,这天下就能海晏河清了!」

中书令王诚看了眼状若神游太虚的赵侍中,也没吭声。

王延庆说话太不要脸了,他实在不好意思跟话。

尚书令因为出身杨氏,前段时间陇西造反时为了避嫌,就告病请辞了,现在这个位置成了虚设,圣……啊不,是宗主他老人家似乎根本没有再扶一个上来的意思。

自己这个中书令和年近六十的赵侍中,也不知道什麽时候就退下了,他虽然看出宗主这是在一步步抓权,但实在不明白宗主到底是想怎麽改,所以一直以来,都老老实实地当个锯嘴葫芦——他还想保住自己晚年的清白呢。

中书令不吭声,没想到王延庆却蹬鼻子上脸起来,只听他自己拍完马屁不算完,竟然还直接点了王诚的名——

「臣当初任京兆府府尹时,就深有感触,虽说军务不能沾手,可其他事务上下几乎皆决于府衙,就算经常轮值,也会出现以下欺上丶架空府尹的情况,毕竟这乡老和地方小吏皆是穿一条裤子的,很难肃清……王大人早年外放过,应当也有数,这地方上,早该狠狠整治整治了!」

眼见张承道听了王延庆的话,向自己看过来,王诚不得不硬着头皮拱手道:「回禀宗主,王祭酒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只是就算单纯将税务丶刑狱和治安分出来,也很难杜绝这些吏员与地方乡老丶豪强勾结,这……这还当从长计议……」

王延庆当即接话道:「此事简单,使这些地方做事的吏员不得就任籍地就是!」

张承道不由又看了眼王延庆。

他还以为这货只会拍马屁呢,没想到还能提出点有用的建议来。

王诚只好说道:「如此一来,怕是太过劳民伤财……」

王延庆再反驳道:「王大人又忘了,若是等『百城传送阵』都建起来,将来这出行往来,就是片刻功夫,就算一年一轮换,也不费事!」

王诚闻言,不说话了。

还说什麽?王延庆这厮一堆理由等在那里,说什麽都得让他顶回来!

而且自己又不是不同意这件事,怎麽这老小子总是抓着自己不放!?

大家还都是姓王的呢,本家见面,分外眼红不成?

王诚颇有些牙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