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陛下以骨肉之亲赐臣妹邢国食邑,原为体恤宗室,示天下以仁和。然臣妹既无经纬之才,又乏安邦之能,若再忝居其位,恐致封地政务懈怠,军民离心。况今顺天丶东平诸军将士分授牛具税田,乃陛下洪恩,臣妹若仍据邢国之名,反使将士疑为权争,徒增朝野纷扰。
「为表臣妹赤诚,亦为全陛下用人之明,今斗胆请辞邢国公主封地,退归闲散。愿陛下准臣妹以布衣之身,于白石山内静修己身,亦不敢再以宗室之名干预朝政。若他日国有徵召,臣妹必当竭尽驽钝,以报陛下今日成全之恩。
「臣妹慕容如烟泣血再拜,谨奏……」
如果单纯是为了平定县和苇泽关一事请辞,那这封奏摺,或者说「请辞书」,就是把慕容真架在火上烤,指责对方为人君者却无容人之量,连一个公主都要猜忌。
但,这封「请辞书」偏偏递到御案上时,递的恰到好处。
彼时正值太后以告病而不许慕容真侍疾探望来要挟慕容真,因为慕容真平定县一事,拿着铁证如山的口供,藉口小国舅白山塞里涉嫌谋反将其下狱。
就连大国舅也因为此事,不得不称病避嫌,一时间,白山太后于朝中再无可靠的亲信能用,对诸般政事耳聋眼瞎起来。
但话又说回来,那些口供毕竟只是说平定县所攫取之不义之财供到了白山塞里手中,并未明确说是听白山塞里命令谋反的。
况且慕容真毕竟和白山太后是亲母子,不好真杀了大小国舅,此时做出一番声势浩大的模样,以后再状似顶着压力给白山塞里免罪,也是为了逼迫两位国舅请辞,吐出手里的政权来。
而白山太后这一手,就逼得慕容真有些难受了。
虽然萧国乃是靺鞨人所建之国,许多规矩并不似南楚国那麽极端,但为了方便统治,一代代萧国君主还是大力推行了以孝道为主的君父臣子之理论。
白山太后所为,简直是逼着慕容真认错!
但一国之皇帝,贵为天子,能认错吗?
当然不能!
于是,慕容如烟这封「请辞书」,来的是恰到好处!
明面上,这封「请辞书」是在指责皇帝你猜忌心太重,连一心一意为国奉献的皇妹都要疑心,皇妹帮你平定了叛乱,没想到你不给赏赐就算了,甚至还要明褒暗贬地剥夺我手里的权力!你看看你是个当皇帝的样子吗?
但实际上,这也可以理解为打白山太后的脸。
太后啊,您看看,为了您那两个倒霉的弟弟,儿子我都背上了不能容人的骂名!更被言官指着鼻子骂不堪为君,就因为我拖着平定县造反一事迟迟不肯定罪!这都是为了您这只图一己之私的太后啊!
于是,慕容真一边暗骂了慕容如烟几句小狐狸,一边当起了老狐狸,暗示众人拼命宣扬这封「请辞书」。
然后,在撑了数日之后,慕容真先是同意了慕容如烟对邢国公主的请辞,然后扭头又将其封地改在了辽西,并将其封号又提了一级,为镇国大长公主,又称辽国公主。
一般来说,「大长公主」的封号,都得是皇帝的姑母才能有的殊荣,鲜少有皇帝的姐妹得这个封号的,因为这个封号更多代表了辈分。
只有南楚国,爵位泛滥以后,才有过将皇帝的姐妹封为「大长公主」的先例,但也不多,只有两例而已。
最关键的是,慕容如烟这次不光是「大长公主」的封号,还在前面挂了个「镇国」的名头,古往今来都只有前周国一例——那位也是先帝驾崩丶新帝即位以后,因有拥立之功,方封的这个封号,无论是功劳和政治权柄,都远非慕容如烟所能比。
不过,名头和封号上极尽殊荣,别的方面待遇就要差一些了。
比如辽西那地方,鸟不拉屎丶荒无人烟,虽然曾是靺鞨人起家的地方,却实在荒凉得可怕。
而且慕容真非常吝啬地只划了一块和从前的邢国差不多大小的区域作为慕容如烟的食邑——依旧是没有政权的那种。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察觉了慕容如烟的野心,慕容真划定的这个位置非常特殊。
辽西之地,就在渤海国的旁边,和渤海国隔山而望。
所隔的那座山,就叫「白山」,也正是白山太后的娘家氏族丶白山氏的祖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