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战鼓擂(1 / 2)

第120章 战鼓擂

爻都内,有关陛下要出巡,周王监国的消息,很快就流露出来。

九霄宫殿上的玄鸟们的叫声也变得欢快起来,好似熊孩子听到家长要离开后,语气变得神气活现。

对于皇家来说,即使是家宴,皇帝一言一语也都是算是公开表态。参加宴会的勋贵们回家后会招来幕僚讨论,而幕僚讨论时也会有人伺候,进而一些混入下人的人也算是能够拿到消息。

宫殿中,戍帝看着自己西狩的行程。此番离开帝都,往日以「陛下万金之躯不能轻动」为由劝说的朝臣,现在一大半都哑火了,他心里不快的冷哼一声。

当戍帝的一言不发思索时,宫殿中黄门知道这时候君威难测,低头小心的伺候着,一个个不再如以前那样装聪明,揣度帝王的心思。因为这时候陛下专门找茬呢。

戍帝现在对儿子有些歪,正在找能归咎对象呢。

哪怕是寻常农家父亲也会对成年儿子的能力怀疑,在伺候庄稼时,总是指点着儿子不要毛手毛脚,这种「疑」在天家中则会放大。

戍帝虽然确定周王为储君,但是,对周王身边聚集的那些人是不满意。

至少,戍帝对周王如何排列这些人很不满意。就如同老农对儿子插庄稼的距离和刨坑的力度不满意。

这麽多年来,朝中臣子们的各种类型,诸如「有德有才」「有德无才」「忠心耿耿「「狼子野心」,戍帝心里都是有数。(类似于刘备是能看得出马谡不堪大用,诸葛亮却不知晓,因为先前诸葛亮没有提拔考验马谡的权力),戍帝统御这些人这麽多年,也都已经将这些人排列的好好地。

而现在这些人,开始以他儿子为中心,而他儿子并不懂这些人的根底,这就让这些人妄图凭藉自己的粗浅表现在他儿子面前重新排序。这是瞬间将戍帝的「强迫症」激发出来。

宣冲对此类情况进行了历史总结:学生时代中,房间中书本怎麽乱,自己都是有数的,但是别人帮自己理好,反倒是找不到了,会变得非常烦躁。想必天家父子之间,就存在这种「整理书本」的矛盾吧。

宫殿中的戍帝看着密探所探报「周王府」上的消息,表情很阴冷,命令留在周王府上的暗卫们好生盯着,不要打草惊蛇。

因为让那些野心家跳出来,本就是他的目的之一,他此次出巡,一来先让继承人熟悉一下当家。二来就是告诫那些他宠幸的亲贵们知晓「失去靠山」的滋味,好好实心用事,其三就是西边这一年局势糜烂,他要过去训斥一番。

戍帝并没有觉得自己老了,他想要在各方面给儿子看一看,如何做天下之主。政事上也好,军事上也罢。

戍帝开始点兵,兵马是五千都城中的禁卫军力量,随着诏令下达,这些京城的将兵们穿上了最好的甲,骑上了最好的坐骑后,列队出城。

他准备回来之后,再好好的把周王身边的人理一理。

…视角切换…

沙洲,最肥沃的河谷区域,昊军主力大营在此,营中赵诚掌灯,正在看着大爻北方地图。

关于戍帝出巡西边的消息,昊国这边已经通过密探获取了信息。——小国在和大国对抗时,更注意这些细节。而大爻内,虽然士大夫们不大可能被蝇头小利收买,但是士大夫家里的仆人极有可能在一顿花酒,以及几十两银子的贿赂下,落下了把柄,将消息传递给了敌国。

关于这一点,武飞即将驰援的情报,其实也都在赵诚的案台上;但是由于大爻都城内民众对东市军带着「纨絝子弟」的滤镜视角,故在海量情报传递中,赵诚百密一疏的将其忽略了。

帐内,在一盏盏油灯照耀下,赵诚的幕僚们也在谈判,今年的战争是打东边呢,还是打西边?由于去年是在西边撕裂一个口子,同时武力逼迫了草原上一些部落跟随,按照「韭菜均匀割」的原理,今年应该掠夺东边。

幕僚们分为了两派开始了讨论,围绕着帛书地图展开自己见解,帛书山河随着幕僚们精神注入(计算机系统被录入数据),出现了各种各样春夏交替的画卷。

然而赵诚挥了挥手,确定:「我们不应该改变战略。」

理由很简单,戍帝离开后,东线藩镇们是没有进取的动力,可以放置在一边;如果强攻东边,反倒会激起这些藩镇们的联合。相反,去西边,看似大爻的精锐兵马会随之拱卫戍帝,形成庞大压力。

但赵诚:「戍帝亲征后,大爻前沿军将作战决策将失去自主,军将们不得不先请示戍帝。然而我觉得戍帝没有带兵十万的能力。」

注:戍帝亲征时,藩镇要脱离预定轨道运动,若不请示的话,败了会被杀鸡骇猴,赢了也会被上面大人物用运筹帷幄分润大部分功劳,随后自己血汗被一笔带过。更何况这些年来大爻在边疆是败多赢少。戍帝来了指挥,让边军对「失败」的压力更大,不得不明哲保身。守在戍帝身边最安全,最轻松,虽然没功劳,也有苦劳。

如果戍帝是马上天子,李世民那种,其麾下幕僚是有处理这十万大军的进退,赏罚策略,可惜他不是。

赵诚通过间传来的情报,一眼就看出戍帝深浅,立刻就联想到了前世,自己那位带兵不能「多多益善」只能「驭将」的主,结果在白登山栽了个大跟头。

爻都中,武飞对戍帝所谓「可战,不可战」的自知,是在四五年前才总结出;赵诚这位宿将在这种「战感」上是更强的。

这些年他在和大爻各路兵马交手,对大部分战事在开启前,心中'胜数'都是能定。全身戎装的赵诚在地图西侧,划了一条线,预备兵压西方。

…一组组信鸽,这些信鸽中只有三只是赵诚放出去…

昊国内,昊王正在就大将军的启奏进行讨论。玄黑色的砖阶上,除了有大爻本土加入的人,还有龙裔,有昊天界的国泰人,甚至还有两个金发的异界的骑士。

浦娥看到了赵诚请求出兵的谏言后,点了点头,至于一旁昊王则是捏着手,且馀光观察着浦娥的表情。

昊王并非担忧赵诚损兵折将,而是昊国内各个派系对这位大将军的权力有着忧虑。

连续两年向西开拓,那些投入昊国的爻人豪强们,现在为昊国增添了新生的力量。现如今新招募的数万兵丁都是这些豪强们提供的,但是他们也将爻国内世家门阀之间的互斗带到这里,即出人出力后,要从昊王这里争名分。

其中有一部分自诩为忠诚派系力量,就开始帮助昊王警惕,浦娥这一系太师的力量。

且昊天的大爻豪强们也并不希望,赵诚永远和浦娥站在一起。

由于处在权力旋涡中,浦娥也不是完全能避免这些影响。

毕竟这位赵诚在历史上可是有「自立为齐王」的污点。这也恰恰是后来,那位「白登之围」的主宁愿自己上,也不愿放他出来平叛的缘由。毕竟在当时,若是赵诚叛了,谁能压得住?

浦娥在一开始招募赵诚,就并不喜欢赵诚这种「没有王威,却欲攀天」的表现。

而现在,昊国内能有哪位将领能够顶得住赵诚了?

浦娥看着朝堂上的人,知道这些人目前心思,大抵就是想要把这累活推给赵诚的样子。

朝会上,昊王没有驳回赵诚的西征之策,但是对于赵诚要求的领兵数额,给了限制,并没有给其五万精兵,而是缩减到了一点五万精兵。

然而浦娥皱了皱眉:中枢通过削减前沿将军的统兵数量,来获得安全,这不是什麽上策。因为对于名将来说,通过骨干搭建新的部队是基操,兵马少了,那麽可以在前沿就地徵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