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四年前满门抄斩,四年後斩尽杀绝(2 / 2)

林如海满脸杀气,领旨离去之后,李崇又问道。

「吕家都有哪些人做官?

戴权心里明白,皇帝问到吕家,乃是康嫔的娘家,姑苏吕家。

你们吕家的女儿,犯下如此大罪,身为娘家,怎麽可能置身事外,半点惩处都没有呢?

戴权从怀里掏出那本小册了,翻了几页说道。

「康嫔的父亲,已经致仕归乡,康嫔的两个弟弟,还有五个堂弟,其中一人在礼部任职,其他人则在南边各省为官。」

李崇点点头,想了想吩咐道。

「康嫔的父亲和弟弟,以及其他三代血亲,尽皆斩杀,吕氏一族为官者,即行罢,

剥夺进士出身,此生不得出仕,

吕氏一族男丁,三代之内不得以科举立身,女子不许入宫,不得嫁于身有功名之人,

凡是娶了吕氏女儿者,子孙三代亦不得以科举立身..:.:

戴权默默记诵着皇帝的种种处置,与此同时,他也在心中感叹,皇帝行事是越来越狠辣了。

不仅吕氏一族不许科举,就连吕氏一族的女婿,及其子孙也不许科举,皇帝这样做,

是要彻底掘了吕氏一族的根基啊!

这道旨意一旦颁行天下,戴权可以想像,那些娶了吕氏女的人家,必定会在第一时间休妻再娶,连一天都不敢耽搁。

且说李崇将通政使李不言,升任兵部尚书之后,第二日便下旨,徵召北直隶地区的十万边军入京,一个月之后在通州大营阅兵讲武。

稍微有点脑子的朝臣,第一时间便想起了唐玄宗李隆基,想起了李隆基除掉郭元振所用的法子。

一样都是兵部尚书,一样都是阅兵讲武,至于之后事态的发展,想来也是一样的。

皇帝一定会以军容不整,兵部职责有亏,兵部尚书渎职为由,将李不言下狱处死。

难怪皇帝一连拒绝了四年,这一次却这麽痛快的便给批准了,原来皇帝这是想杀人了啊!

那麽多朝臣都看明白了皇帝的用意,徐少湖和张玉圭,自然也看明白了。

徐府,书房内。

徐少湖居于上座,淡定饮茶,看书。

而他的得意门生张玉圭,则一脸的焦急之色。

「老师,您与李不言私交甚笃,不如您去劝劝李不言,让他请辞吧!

徐少湖抬头,缓缓说道。

「刚刚任职不到一天,便请辞,你把朝堂当成了什麽地方?菜市场吗?想来便来,想走便走?」

「可是老师,李不言若是不请辞,他必死无疑啊!再说了,国库本就入不敷出,再搞阅兵讲武,折腾这麽一下,不知道又要花费多少银子?

到时候,国库的钱没了,李不言死了,兵部尚书也丢了,何苦来哉?国库若是没钱了,只能增加赋税来补窟窿,到时候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老师,还是让李不言请辞吧!」

徐少湖瞪了眼张玉圭,怒斥道:「幼稚,你以为李不言请辞,陛下便会熄了阅兵的念头?

陛下练兵四年,挂靠在御马监的两万兵马,一切供给全是陛下的内帑出银子,外朝一点也节制不了。

你知道这四年,为了这支新军,陛下花了多少银子?不来一场阅兵讲武,看看他们的成色,陛下岂能甘心?」

说罢,徐少湖挥挥手,道。

「此事已成定局,多说无益,转过年陛下即将大婚,老夫估计陛下定然会再开恩科,

科举取士才是咱们礼部的差事,你还是把心思,放在这上边吧!」

四年前,皇帝刚刚登基亲政,第二年便开恩科,有了第一批天子门生,共一百七十三人。

去年,三年一届的会试和殿试如期举行,皇帝又有了第二批天子门生,共一百九十一人。

这些人要麽进了翰林院,要麽在各部各院,要麽下到地方任职县令,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升任了知府。

这些人俨然已经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皇帝也尝到了给读书人当老师的甜头。

皇帝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过,明年大婚将再开恩科。

皇帝频繁开恩科取土,朝臣也算是看明白了,皇帝这是要培养自己的文官基本盘啊!

那些文官大佬们想反抗,却又毫无办法。

因为皇帝开恩科,是给全天下的读书人施恩,若有人胆敢反对,便成了全天下读书人的仇人,往后别说当官了,连当个人都难。

这是皇帝的阳谋,更是大势所趋,那些文官大佬们毫无办法,只能尽量让自己的子侄,让自己的门生,多考中一些吧!

见徐少湖提起明年将再开恩科之事,张玉圭只能点头称是,可他还是不死心。

「老师,即便陛下阅兵一事万难阻止,可李不言还是能救一救的,不用老师出面,学生去劝他请辞,还请老师准许。」

见张玉圭执意如此,徐少湖叹了口气。

「你想去便去吧,只是..:...

徐少湖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再说什麽,摆摆手,让张玉圭离去。

张玉圭走后,徐少湖站起身子,走出书房,望着宫城的方向,眼神莫名,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望了许久,徐少湖才叹息一声,道。

「你以为李不言不想请辞吗?以老夫对他的了解,他这会恐怕已经进宫,已经去向陛下请辞了。

只是,陛下很明显是要杀人立威,又怎麽可能如此轻易的,便让他请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