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下,能量密度顶多只能达到300瓦时的水平,且循环寿命仅有200多次。
看似与第一代深蓝电池的差别没多少,实则差了十万八千里。
换句话说,实验室数据和现实应用之间的差距,往往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再比如华芯国际,两年前就对外宣称能制造28纳米晶片,可后来一提到量产问题就沉默了。
「老板说得对!我在欧洲航天局参与过低轨卫星项目,最清楚理想参数和实际应用的鸿沟。
譬如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实验室里能把定位精度控制在0.1度以内,但考虑到太空中的太阳辐射丶空间碎片撞击,实际在轨精度可能要放宽到0.5度,还得预留冗馀设计。」
林茂业点了点头道。
陈延森听后补充道:「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把这些差距纳入规划里,就拿天地传能系统来说,算了,还是叫卫星电网,听着更顺口。
实验室里测出来的电磁耦合效率能到45%,但我们在模拟系统里,特意按38%的下限来设计网络覆盖,便是为了提前应对大气扰动丶云雨遮挡这些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银河网络与卫星电网,才是陈延森成立云鲲航天的核心初衷。
前者负责构建并控制全球通信网络,后者则专注于实现远距离电能传输。
但就目前而言,他手里也只有一套看似可行的方案,至于最终能否成功落地,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用这套方案来吸引林茂业丶西蒙这些人才加入,效果倒是极为显着。
其中,银河网络的规划他是对外公开的。
但卫星电网的构想,则属于核心机密,当前只有韩锦恒丶林茂业丶西蒙和廖士哲这几位关键人物知晓。
因为卫星电网技术直接关联能源行业,只要突破关键技术环节,就能开展洲际电能输送业务。
它的核心原理并不复杂:先在近地轨道部署多颗能源枢纽卫星,利用微波发生器将电能转化为特定频率的微波,把能量传输至电网卫星,再由电网卫星转发到地面。
整个过程耗时极短,足以覆盖数千公里的空间范围。
相当于一个全球无线能源矩阵,可通过卫星网络,实现任意两点之间的电能传输工作。
因此,不难想像,若是外界知道了卫星电网这项技术方案,云鲲航天必然会遭遇难以想像的打压。
毕竟电能是一个全年产值超过10万亿的行业,哪怕手上沾点荤腥,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而眼下盘桓在电能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可不会放任陈延森跳出来搅局,重新来分蛋糕。
与此同时。
《面对面》最新一期节目播出后,引发不少关注。
镜头里,陈延森坐在华尔道夫酒店顶楼的落地窗前侃侃而谈。
而最让网友感到震惊的是,他当众提出要将基站送入太空,打造一款名为「银河网络」的通信系统,从而连接全球!
节目播出不到一小时,「太空基站」丶「银河网络」等话题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迅速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
微博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在短短两小时内就突破5000万,讨论量更是超过200万。
而在斗音和快手上,相关视频的播放量也迅速突破1亿。
不过评论区里,网友们的观点却两极分化。
有人无脑力挺,也有人提出质疑:「5.6万颗卫星,这得花多少钱?发射成本丶维护成本都是天文数字,云鲲航天有这个实力吗?」
可在多数网友看来,近地轨道资源十分稀缺,陈延森创办云鲲航天丶提出「银河网络」计划,更像是一层幌子。
他们认为云鲲航天其实是中枢司的白手套,真正的核心目标是争夺有限的近地轨道资源。
有意思的是,收到消息的欧美各国想法也如出一辙。
他们第一时间提出抗议,指责云鲲航天计划在近地轨道部署卫星的行为,无异于释放5.6万个太空垃圾,会对全人类的太空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但外事协会的负责人孙华骏理都没理这帮人!
同一时间。
大洋彼岸的灯塔国,纽约某银行内,职员韦斯利捏着几张百元美钞,心头莫名涌上一丝异样感。
这些纸币从水印到防伪线丶微缩文字再到油墨,逐一检查下来都没发现问题。
可他这双手数了二十多年钞票,对纸币的触感丶质感早已形成本能的敏感,总觉得眼前这几张钱哪里不对劲。
「能不能快点?别耽误我时间!」
窗口外,一个秃头中年男人突然「啪」地拍了下桌面,语气里带着不耐烦的催促。
韦斯利皱了皱眉,最后还是照常收下这一沓美钞,为对方办理了汇款业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