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杀戮(1 / 2)

复山河 新海月1 5980 字 11小时前

第481章 杀戮

「意料之中的事情。

朝廷要徵税,他们又不想交税,自然得跳出来闹腾。

当初税制改革,为了减少阻力,许多税都是打着平叛的旗号临时徵收。

后续朝廷想修订税法,把改革措施变成常例,遭到了南方士绅的集体反对。

太上皇没扛住压力,选择了妥协。

这就给了许多人,留下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万怀瑾面无表情的说道。

江南士绅敢闹腾,很大程度上,就是依仗法理漏洞。

尽管大虞朝从来都没做到依法治国,可在对自身有利的时候,士绅们不介意成为推进法治的急先锋。

临时性加征,按照以往的惯例,平叛结束之后就该取消。

「万大人,太上皇的功过,天下早有定论。

现在这种时候,把他扯出来,没有任何意义。」

一旁的布政使郑宗翰顺势接话道。

大虞朝的烂摊子,大半都是永宁帝时期留下的。

对这位带着帝国由盛转衰的皇帝,朝野上下都没有好评价。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对这位瞎折腾,导致白莲教泛滥的皇帝,更是深恶痛绝。

不过再怎麽厌恶,顶多也就私下里骂几句,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嗯!」

「过去的事情,确实没必要再提,但眼下的问题必须解决。

朝廷正等着钱粮救命,管发生了什麽,税款必须足额徵收。

你们和士绅们沟通过,这次抗税运动,有和平解决的可能麽?」

万怀瑾一脸严肃的问道。

催缴税款,就不是人干的活。

但凡是有的选择,他都不想和江南士绅站在对立面。

「他们希望朝廷把税收,恢复到白莲之乱前,并且严惩云总兵一干——」」

郑宗翰的话音落地,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江南土绅的要求,他们根本不可能答应。

徵税模式恢复到改革前,大虞朝廷直接原地财政破产。

没有足够的钱粮,支付日益增加的统治成本,大虞都得崩溃。

严惩军中一干责任人,同样不是他们能够做到的。

纵使卖队友,也要等事情结束之后。

此时背叛盟友,估摸着他们几个都得暴毙在江南。

后面的几个索要特权的要求,大家更是选择了无视。

双方的诉求差距太大,根本没有妥协的可能。

「诸位大人,既然没得谈,就换一种方式解决。

那帮奸商,不是想在南京玩罢市嘛,那就索性顺水推舟搞一波大的。

运气好的话,抄家奸商的赃款,没准就完成今年的秋收额度。

不过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想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加强朝廷的权威。

末将提议,向朝廷上奏,从北方调兵入江南。

以雷霆手段,震江南地区的各方势力,确保徵收的顺利进行!」

见众人沉默不语,云向文杀气腾腾的说道。

随着局势的持续恶化,哪怕再不懂政治,他也知道自己捅出了大篓子。

尽管没有他这根导火索,抗税运动还是会爆发,但发展速度绝对没有现在这麽快。

麻烦归麻烦,可他并不畏惧。

在官场上混,捅娄子从来都不是最致命的,真正致命的是没法善后。

自己惹出的麻烦,自己负责解决,就相当于没有麻烦。

「调兵南下!」

「调兵南下!」

众人情不自禁的在心中默念起来。

结合当前的局势,他们严重怀疑云向文之前的操作,就是在故意激化矛盾。

按照正常的局势发展,勋贵系就算能从中牟利,收益也不会太大。

催收是钦差的任务,就算大家合作,也犯不着充当出头鸟。

唯有把事情搞大,大到各方无法收场,勋贵系才能火中取栗。

「不妥!」

「强行武力催收,看似能解决问题,实则却是在激化矛盾。

江南士绅乃国之柱石,一旦逼得和朝廷离心离德,那是会出大乱子的!」

巡抚庄元嘉果断反对道。

江南士绅可不是土财主,除了在民间的影响力大,在官场上一样实力雄厚。

激化的矛盾,势必加剧朝中党争。

局势持续恶化,受益的唯有勋贵系。

因为双方关系一旦闹僵,那就只能以更强的武力进行压制,朝廷势必要增加军费上的开销。

在这方面,同北方的局势有些类似。

天灾人祸不断,朝廷在北方各省的民心,早就在一系列的折腾中损失殆尽。

民间饿孵遍地,各种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没有闹出大乱子,纯粹是重兵镇压的结果。

一味靠暴力手段强压,只是把危机爆发时间延后,并不能真正解决危机。

长期折腾下去,终归会有一天,因为统治成本太过高昂导致统治崩盘。

「巡抚大人,我们现在没有选择。

北方的局势,你我都是清楚的。

今年江南地区的秋税,如果无法顺利徵税,朝廷的财政必定崩盘。

或许你们没有注意,北疆地区在前些日子,刚发生了一次大规模闹饷。

如果不是朝廷及时安抚,还不知道会发生什麽。」

云向文一脸淡定的说道。

谋划了这麽长时间,为的就是分化文官集团,促成勋贵系重回江南。

大虞有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江南这种宗族强大的地区,执行的更是格外严格。

在场的一众官员,大都出自北方出身,少数来自西南边睡。

尽管和江南士绅有利益勾连,但更多还是为了工作,双方捆绑的并不深。

如果不能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勋贵系强行重回江南,在政治上将变得十分被动。

缺乏政治力量支持的武装团体,还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词一一军阀。

勋贵的出身,助力了他们任途上的发展,也限制了他们的行为。

不考虑自己,也要顾及家族名声,不能由看性子来。

当然,有这种觉悟的将领,主要以年长的为主。

少壮派将领没有遭受过挫折,正处于人生意气风发的阶段,考虑问题没有那麽全面。

火气一旦上来了,什麽事情都敢干,根本不会考虑那麽多。

「从北疆调兵南下,牵扯的事情太大,光我们几个上奏份量还是不够。

除非拉上南京六部,一起联名上奏,才有机会扛住由此导致的政治风险。」

万怀瑾摇了摇头说道。

自己的政治份量有多少,他还是有逼数的。

加上南直隶巡抚丶布政使一众官员,在朝中的话语权,也不会增加多少。

至于云向文这位总兵,直接可以无视。

武将在政治方面发言权,本来就偏低。

勋贵子弟不代表自己就是勋贵,只有拥有爵位之后,才能突破文武的界限。

强如李牧当年担任总兵时,都没有对朝中局势指手画脚过。

一直到军功封爵,接任两广总督之后,才真正成为朝堂上的一方大佬。

不拉南京六部分摊风险,奏摺递交上去引发第一波政治风暴,就能把他们给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