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蝗灾
松江府。
扫视了一眼府衙门送来的公文,严铭宇就丢进了垃圾桶。
朝廷财政困难,北疆饿孵遍地,关他什麽事。
严家的万贯家财,都是祖辈辛苦积赞下来的。
就算要挥霍,也是自已挥霍,绝不能让别人得了便宜。
「老爷,这次情况特殊。
听说朝廷派出了钦差,亲赴各省催缴税款,不日就会抵达松江府。
我们树大招风,如果不表示一下,恐怕不容易过关。」
老管家委婉的提醒道。
「嗯!」
「准备一份厚礼,给新来的钦差大臣,但是补交税款免谈。
我严家也是一方大族,在朝为官者足有十馀人之多,老夫不信新来的钦差一点儿面子都不给。」
嘴上说的强硬,心里严铭宇还是有些志芯。
前些年镇压白莲教之乱时,勋贵集团在江南挥起屠刀,着实震镊了不少人。
哪怕到了现在,依旧免不了心有馀悸。
不过逃税行动,乃是江南士绅联合发起的,又给了他底气。
正所谓法不责众,钦差大臣就算过来了,也没法和整个士绅集团作对。
「老爷,光这些恐怕不够。
朝廷那边给的压力大,万一钦差大臣油盐不进,硬要追缴税款,我们也不好亲自上阵这种出风头的事,就算是赢了,在朝廷那边也会留下不顾大局的印象。
搞不好族中在朝为官的族人,也会因此受到波及。
若是影响了仕途,那可就不划算了。」
老管家再次劝说道。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早就深入骨子里。
当出头鸟的事情,自然是能避则避。实在是避不开,也要想办法淡化自家的存在感。
本质上,这一次偷逃税款,就是江南士绅对朝廷的一次试探。
虽说法不责众,但架不住朝廷能挑选倒霉蛋杀鸡做猴。
现在跳的越欢,后续倒霉的概率就越大。
「你说的不错,这种事情我们严家不适合出头。
放出消息,鼓动那些小士绅去闹。
尤其是我们资助的那些士子,现在到了该他们出力的时候啦!
挑选几个缺心眼的,鼓动他们挑头。
再安排一些地痞流氓,响应他们的行动,钦差大臣一过来就去请愿。
做得隐蔽一些,这些人明面上不能和我们扯上关系。」
严铭宇想了想说道。
不亲自下场,无论最终闹到什麽地步,都在可控范围内。
纵使朝廷痛下杀手,也就死上一些棋子,同严家没关系。
类似的操作,不断在江南大地上演。
钦差大臣还没到来,抗税大军已经悄然集结。
在众人视线被吸引时,谁也没有注意到,江南地区从开春到现在就下过两次雨。
北方各省的情况,更加糟糕,
或许是去年那波大雨,龙王爷连续加班时间太长,开启了休假模式。
南方水网密布,还能沿江取水。
北方就惨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都见了底。
百姓日常生活饮水,都成了一件难事,地里的庄稼更是旱死一大片。
一枚枚虫卵破土而出,有经验的老农,已经意识到了情况不妙。
农耕时代,最恐怖的天灾不是乾旱,也不是洪涝,而是这不起眼的蝗虫。
地方官只知贪图享乐,根本不关心民间之事。
当朝廷意识到不对劲,蝗虫大军已经完成了集结,开始向四面八方发起进攻。
最先倒霉的,自然是山东丶河北丶河南,三个传统蝗灾主战场。
面对铺天盖地的虫潮,人力是非常有限的。
老祖宗留下的治蝗方法,非常考验官府的组织能力,还必须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遗憾的大虞官僚集团早就已经腐化,朝堂上充斥着大量的腐儒沉官。
一个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天只知道之乎者也。
面对天灾,唯一的做法,就是向朝廷报灾。
具体该怎麽解决,完全听朝廷的指挥。
太和殿。
「受乾旱的影响,北方多地出现蝗灾,蝗虫大军正在祸害地方。
诸位臣公,可有治蝗妙策?」
首辅姜书翰一脸疲惫的询问道。
自从收到蝗灾爆发的消息,内阁就召开了紧急会议,寻求解决之策。
可惜朝廷收到消息的时间太晚,地方官把灾情上报到京师之时,蝗虫大军早就已经泛滥。
传统的火烧,张网捕捉,都是治标不治本。
面对已经泛滥的蝗虫大军,此时才采取行动,一切都已经晚了。
找不到解决之法,只能把事情拿到朝堂上讨论。
「首辅,区区蝗灾,何足道哉!
《齐民要术》丶《农书》上早有记载治蝗之策,只需勒令各地衙门,按照上面的内容执行即可。」
白发老者一开口,姜书翰就被气了一个半死。
事实证明,腐儒就是腐儒,不会因为年龄增长,个人能力也跟着增长。
如果按照《齐民要术》丶《农书》上的治蝗策,就能解决蝗虫的问题,那麽蝗灾也不配成为农耕时代第一天灾。
「崔大人言之有理,老祖宗早就留下了解决之策,只需按部就班执行即可。
灾情泛滥,定是地方官学识不足。
当劝诫百官,多读圣贤之书,明圣人之大道———·
国子监祭酒附和后,一众腐儒纷纷响应,仿佛完成了一项伟业。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高中进士之后,全部留在京中任职。
到地方上历练过一圈,重新回到中央朝堂的,情况就要好上很多。
虽然也不知道解决之法,最起码知道这种强行套用书本知识的操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推崇「圣贤书」是政治正确,哪怕明知道上面的内容不靠谱,大家也不能明着反对。
经过这麽一折腾,话题直接被带偏。
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通过这件事,朝廷高效的完成了一轮人才筛选。
众阁臣互相对视一眼后,瞬间给这些腐儒,贴上了「蠢货」的标签。
无论派系出身,这种「蠢货」,肯定是不能重用的。
谁也无法保证,这帮人灵机一动,能够干出什麽蠢事来。
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人,貌似很受太上皇喜欢。
几乎全是永宁帝时期,陆续提拔起来的。
「既然有了解决之法,我看就这麽执行吧!」
次辅白季临没好气的说道。
能不能解决问题不重要,关键是在这种时候,内阁必须要做点儿什麽。
在朝堂上混,甩锅是必备技能。
朝廷给出了方案,没有把蝗灾扑灭掉,那就是地方官的责任。
下面的官员要骂,就去骂提出方案的人。可不是内阁要强行推动,完全是朝堂上众望所归。
一群大儒在吆喝,内阁只是顺应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