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逼宫(2 / 2)

复山河 新海月1 5442 字 2天前

上述这些地区加起来,足有上千万的人口,是他们族人的十几倍。

抢占这些地方容易,要守住地方难。

「博尔塔,你的胃口太大了。

且不说我们能否消化这麽多地方,虞朝那边就不会接受这样的停战条件。

别看敌军损兵折将,可人家根基犹在,后方还有广袤的大地提供补充。

如果把他们逼急了,虞朝各方联起手来,耗也能把我们耗死。

能够挟大胜之威,逼迫虞朝放弃辽东就够了。

若是越过长城防线,让虞朝上下感受到了生死威胁,那麽战争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萨日娜当即反对道。

如果能捏软柿子,他也不介意一口吞下大虞。

怎奈刚刚结束的大战,让他们意识到——虞军精锐并不缺乏拼死一战的勇气。

倘若不是他们胃口太大,想要一口吞并右路军,敌人也不会和他们拼命。

重兵集结的围困,最后打出了一死一伤的局面。

这样的残胜,不是鞑靼王朝能够接受的。

若是再来上一两次,他们草原霸主的位置,都会不保。

对鞑靼王朝来说,最好的选择是拿仆从军和鬼方骑兵,同大虞拼消耗。

不是自己人,死上再多都无妨。

亲自下场兑子,就算战场上赢了,战略上也是输家。

……

望着前方的城池,永宁帝的眼泪,忍不住哗啦啦的流下来。

从御驾亲徵到现在,前后耗时三个多月,终于返回了京师。

相比出去时的意气风发,现在只剩下劫后馀生的庆幸。

幸好大军及时撤离,若是再晚点儿敌人援兵抵达,那就走不了啦。

同预想中的不同,这次皇帝回京,百官并没有出来迎接。

倒不是大家嚣张跋扈,连排场体面都不给皇帝留,主要是文武百官要脸。

礼遇,那是打了胜仗的待遇。

吃了败仗,悄咪咪进城就行了,还想要啥排场。

沉浸在战败的悲痛中,永宁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幕落入军中诸将眼中意味着什麽。

队伍缓缓入城,回到了皇宫,永宁帝迫不及待的召开朝会。

离开了这麽长时间,朝中大权都交给了留守的三位阁臣,他可不放心。

品尝过大权旁落的滋味,着实不想再来一次。

「陛下,前线传来消息,右路军在十天前向北虏发起反击。

双方激战一天一夜,右路军寡不敌众,近乎全军覆没。

包括统帅景逸风在内的多名高层将领殉国,预计突围出来的官兵不超过千人。」

听到这个噩耗,永宁帝先是心中一苦,随即意识到了不对劲。

「十天前的消息,为何现在才收到?」

别看战斗是在长城防线下打的,实际上距离京师并不远。

战争时期,军情传递都是六百里加急。

正常情况下,在撤离路上,他就该收到消息。

拖到现在,要麽是中间发生变故,要麽是有人故意封锁消息。

「陛下,消息早就送到了,只是您没看罢了。」

威远侯的话音落地,朝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微妙起来。

直接把矛头对准皇帝,这分明是想搞一波大的。

「混帐!」

「朕……」

不等永宁帝说完,一众勋贵纷纷出列,向着永宁帝行了一礼。

「陛下,此次御驾亲征失败,全乃您一意孤行。

为江山社稷计,臣等恳请陛下退位让贤!」

简单的两句话,一下子让朝堂炸开了锅。

战争失败需要有人负责,不过通常都是大臣给皇帝背黑锅。

这次的情况特殊,不等永宁帝甩锅,勋贵系就先发制人。

「为江山社稷计,臣等恳请陛下退位让贤!」

在百官陷入彷徨时,三位阁臣跟着迈出了队列。

本以为是义正言辞的驳斥勋贵系,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居然也跟着叫嚣废帝。

脑袋灵光的官员已经意识到,文官高层和勋贵系达成了协议。

今天这场大朝会,就是大家为皇帝准备的「鸿门宴」。

见大佬们表明立场,文官们三三两两的加入队伍,一起恳请永宁帝退位。

看得出来,永宁帝是真不得人心。

正常情况下,在朝会上遇到这种场面,总会有几个忠臣出来阻拦。

可从大幕开始,到百官纷纷站队,都没人替皇帝叫屈。

转瞬的功夫过去,朝堂的官员,几乎都离开了自己的位置。

依旧留在原地的官员,只剩下一众清流官员。

并非他们有多忠心,主要是这场废帝行动,事先根本没人通知他们。

在朝堂上混的都知道,这种消息上的滞后,意味着远离权力中心。

不等清流大佬表态,额头上已经冒出了冷汗的清流官员,纷纷加入了请愿队伍中。

这种要命的时候,要麽站队百官,要麽支持皇帝,没有第三种可能。

「为江山社稷计,臣等恳请陛下退位让贤!」

眼见自己快要成了光杆,清流党的几位大佬,急忙站出来表明立场。

理智告诉他们,此时不坚决站队,今天就别想活着离开朝堂。

不光自己要死,还会牵连到一家老小。

从百官的表态,可以看出来,永宁帝退位几乎是板上钉钉。

人类从诞生至今,还没有哪个皇帝在丧失文武百官的支持后,还能坐稳皇位。

「哈哈哈……」

「你们可真是朕的大忠臣啊!」

「一个个都迫不及待的把战败责任,往朕的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麽?」

「最先叫嚣御驾亲征的是谁?」

「后勤物资调度,搞得一团糟的又是谁?」

「战场上保存实力……」

……

面对永宁帝的质问,群臣纷纷低下了头颅。

在君为臣纲的时代,大臣们出面逼皇帝退位,可不是什麽光彩事。

何况永宁帝呐喊,也不是无的放矢。

战争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

皇帝固然需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但勋贵和文官集团也有各自的责任。

大家选择逼永宁帝退位,战争失败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缘故还是君臣关系急剧恶化。

永宁帝前面乾的破事太多,百官缺乏安全感。

「为江山社稷计,臣等恳请陛下退位让贤!」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