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311:巡视关东
九月的华夏,暑热渐消,天高云淡。
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开学,京城街头多了不少拖着行李箱丶面带青涩与憧憬的年轻面孔。
不过,这一切与王盛关系不大。
在京城盯了几天《假结婚》的后期制作,粗剪版本基本符合他的预期。
李兵兵和王志纹的化学反应出乎意料的好,那种成年男女之间带着试探丶算计又忍不住动心的微妙感,被两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交代完精修和初步配乐的方向后,王盛便将后续工作交给了以执行导演吴一一为首的后期团队。
他的日程表上,下一项重要安排是北上。
九月六日,一架从京城起飞的航班降落在沈城桃仙机场。
王盛带着总助理李婷婷及一众随行人员,轻车简从,抵达了这座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重镇。
此行目的明确:一是视察「东北影视文旅基地」的建设进度;二是了解《闯关东》长篇电视剧的拍摄情况;三是顺道看看沈城两家正在紧张装修中的「中影盛世影城」。
飞机舷梯下,早已有辽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一位副处长丶沈城市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以及棋盘山开发区管委会的领导等候。阵仗不算特别庞大,但规格足够,显示出地方对王盛及其背后资本与项目的重视。
「王总,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为首的宣传部副处长热情地迎上来握手。
「领导客气了,是我们来叨扰了。」王盛笑容得体,与众人一一寒暄,态度不卑不亢。
寒暄过后,车队并未进入市区,而是直接驶向位于沈城东北部的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
车上,随行的开发区领导充当起了解说员,指着窗外不断后退的田园和初现轮廓的山峦:「王总,您看,这一片就是我们规划的核心区。按照协议和规划图纸,一期工程,『移民屯』丶『林海雪原』丶『老奉天街』三个主要片区的土地平整和基础管网已经全部完成,主体建筑正在抢抓入冬前的施工黄金期……」
王盛看着窗外,目光沉静。
选择棋盘山,是经过多方考量的。
这里距离市区适中,生态环境好,有山有水,适合打造不同季节丶不同地貌的戏份,而且地价相对便宜,政策支持力度大。
更重要的是,沈城乃至整个辽省,对于能拉动旅游丶提升文化形象的优质项目,渴望已久。
约莫四十分钟后,车队抵达项目现场。
放眼望去,昔日略显荒芜的土地上,已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塔吊林立,脚手架密布,工人们如同蚂蚁般忙碌。
夯土的声音丶搅拌机的轰鸣丶金属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
在王盛等人的规划中,这个影视城绝非简单的几栋仿古建筑。
它要复原的是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关内移民闯关东过程中形成的典型聚落形态。
从简陋的「地窨子」丶窝棚,到逐渐成型的移民风味土坯房村落,再到带有奉天特色的商业街市,力求在建筑形制丶街道尺度丶材质感上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真实。
王盛在一众官员和项目负责人的簇拥下,头戴白色安全帽,深入工地视察。
「王总,这边是『移民屯』区域,您看这墙体的夯土工艺,我们特意请了鲁省的老匠人过来指导,力求做出那种历经风雨的沧桑感。」项目总工在一旁详细介绍。
王盛伸手摸了摸刚刚夯好的土墙,感受着那粗糙而坚实的质感,点了点头:「细节是关键。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要经得起特写镜头的考验。我们做的不是一次性布景,是要能反覆使用丶经久耐实的实景基地。」
「明白!王总您放心,所有木料都是真材实料,砖瓦也是按照老工艺定烧的。韩三坪董事长上次来视察,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项目负责人连忙保证。
王盛又询问了工期节点丶材料储备丶冬季施工预案等问题,对方一一作答,显然对项目极为上心。
离开「移民屯」,又驱车前往不远处的《闯关东》剧组拍摄现场。
剧组正在「老奉天街」区域拍摄一场重头戏。
这条街是影视城一期工程中完成度最高的部分,青石板路铺就得平整而富有岁月感,两侧商铺丶酒肆丶客栈丶药房的幌子在秋风中微微晃动,虽内部还是毛坯,但外立面已经基本呈现出了清末民初的市井风貌。
导演霍健起正坐在监视器后,全神贯注。
他穿着件半旧的夹克,眉头微蹙,显然对某个细节不太满意。
「咔!」霍健起喊了停,拿起对讲机,「道具组,右边第三个幌子,对,就是『福隆绸缎庄』那个,颜色太新了,做旧!立刻!还有群演,走路不要太快,你们是出来讨生活的,不是赶集!」
他的声音不高,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对细节的苛求。
王盛没有立刻上前打扰,而是站在外围,安静地看着。
他选择霍健起执导《闯关东》,看重的就是他作品中那种对时代气息的精准捕捉和独特的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