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295:亚洲初恋
就在王盛于国内同时操盘《我的野蛮女友》收尾与《潜伏》售出事宜的时候,隔海相望的日本,一场由他间接引发的文化涟漪,正迅速扩大为汹涌的浪潮。
2000年5月5日,日本,东京。
这一天是日本的儿童节,属于「黄金周」长假期内,正是娱乐消费的旺季。
位于东京繁华街区涩谷的一家松竹映画直营影院内,最大的放映厅座无虚席。
巨大的银幕上,正在播放的是经过精心日语配音丶打上日文字幕的《初恋这件小事》。
灯光暗下,唯有银幕上的光影流转,映照着一张张聚精会神的日本观众的面庞。
随着剧情推进,平凡女孩「小水」(高媛媛饰)为了暗恋的学长「阿亮」(黄小明饰),一点点努力蜕变,从丑小鸭逐渐绽放光彩……影院里时而响起会心的轻笑,时而传来细微的啜泣声。
当影片最终,已成长为优秀设计师的小水与阿亮在多年后重逢,彼此释然,擦肩而过,主题曲的旋律悠然响起时,现场许多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眼中都闪烁着感动的泪光。
字幕亮起,灯光复明,短暂的寂静后,是热烈的丶持续的掌声。
……
相较于韩国电影市场在亚洲金融风暴后逐步开放,且本土保护意识一度较强,中国电影进入日本市场,在2000年这个时间点,确实拥有一些「先天优势」。
首先,是历史渊源与市场惯性。日本一直有引进海外电影的传统,且对于亚洲范围内的优秀作品,只要符合市场预期,引进流程相对成熟。
松竹丶东宝丶东映这三大老牌电影公司都拥有完善的海外影片甄选丶引进丶发行体系。
尤其是松竹映画,此前成功运作《那山那人那狗》的经验,为其积累了操作中国艺术电影乃至商业片的渠道和信誉。
引进一部已在邻国韩国被市场验证过的青春爱情片,对松竹而言,是水到渠成的商业决策,无需像在韩国那样需要郑泰元这类「冒险家」去奋力破冰。
其次,是文化接受度的微妙差异。
尽管同属东亚文化圈,但日本社会对于「纯爱」(纯爱)题材有着近乎执着的偏爱,形成了稳定的类型片市场。
从早期《伊豆的舞女》到后来的《情书》丶《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纯净丶略带感伤丶强调成长与遗憾的青春爱情故事,极易引发日本观众的共鸣。
《初恋这件小事》的核心气质,恰恰精准地嵌入了这一审美传统,其「暗恋」与「蜕变」的主题,几乎是「纯爱」题材的经典范本。
这与在韩国需要藉助顶级歌手主题曲破圈丶强调「逆袭」爽感略有不同,在日本,它的「纯爱」属性本身就是最醒目的标签。
再者,是关键人物的前期铺垫。黄小明凭藉《那山那人那狗》中那个淳朴丶坚韧丶眼神清澈的乡村邮递员形象,早已在日本影迷和部分媒体中积累了极高的好感度。
日本邮政系统甚至以其角色形象发行纪念邮票,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他饰演的「阿亮」学长,阳光丶帅气丶带有几分艺术生的忧郁,几乎是日本少女漫画中走出的理想男主,其已有的粉丝基础为影片提供了最初的关注度和信任感。
此外,世纪之交的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的失落感依旧弥漫,社会渴望温暖丶纯真丶能抚慰心灵的文化产品。
《初恋这件小事》所讲述的「丑小鸭」为爱蜕变丶聚焦于暗恋的酸甜与个人成长的清新故事,恰好击中了当时日本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情感需求。
最后,是运作模式的成熟。松竹映画作为行业巨头,其宣发能力非当时的韩国泰元娱乐所能比拟。
他们并未进行大规模的颠覆性炒作,而是采取了更为稳健和精准的策略:依托《那山那人那狗》积累的口碑和黄小明的知名度,在核心影迷和女性向杂志进行前期预热;强调影片「感动韩国五百万人」的市场成绩;突出其作为「亚洲纯爱新经典」的定位。
宣发风格保持了日本媒体一贯的克制与精致,但覆盖面和渗透力极强。
因此,《初恋这件小事》在日本的上映,可谓「起手便是高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