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289:鹏城马来问诊(1 / 2)

第291章 289:鹏城马来问诊

2000年4月18日下午,京城。

王盛并未返回《我的野蛮女友》片场,也未参与中韩合拍片的剧本研讨,而是让司机将车开到了后海附近一家闹中取静的茶室。

茶室名为「竹语轩」,隐在一条胡同深处,青砖灰瓦,推开木门却是另一番天地——庭院幽深,翠竹掩映,流水潺潺,仅有几个独立的包间,私密性极佳。

引路的服务员显然受过叮嘱,无声地将王盛引至最里间「听雨阁」。

推开移门,茶香袅袅。

室内已有两人等候。

见到王盛进来,两人立刻起身。

当先一人约莫三十五岁上下,戴着金丝眼镜,面容儒雅,正是用友软体董事长王文惊。

他笑着迎上前来,热情地与王盛握手道:「王总,冒昧打扰,感谢赏光!」

「王董客气,好久不见。」王盛微笑回礼,目光随即落到王文惊身后那位略显清瘦丶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身上。

此人看起来年纪不过二十七八,穿着不算特别合身的西装,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焦虑,但眼神清澈,透着一股技术人特有的执着。

正是未来将搅动中国网际网路风云的鹏城马,小马哥。

「王总,这位就是我电话里跟您提过的,鹏城腾迅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马总。」王文惊侧身介绍道。

「王总,您好!久仰大名!」

小马哥连忙上前一步,双手握住王盛的手,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紧张和恭敬。

他打量着眼前这位比自己还要年轻几岁的传媒大亨,心中五味杂陈。

对方气度沉稳,举手投足间是久居上位的从容,与自己此刻的窘迫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总,幸会。」王盛平静地回应,目光平和地扫过这位未来巨头。

此时的小马哥,远非日后那个沉稳的网际网路领袖,更像是一个为自家产品奔走呼号丶四处碰壁的创业者。

三人落座,穿着素雅旗袍的茶艺师安静地表演着茶道,随后悄然退下,带上了门。

「王总,上次青联一别,已有数年。您这事业是越做越大,如今已是文化产业的标杆人物了。」王文惊作为中间人,率先打开话匣,语气中不无羡慕。

他的用友软体虽在国内财务软体市场站稳了脚跟,但规模和影响力,与王盛一手打造的「盛影系」相比,仍有差距。

「王董过奖了,不过是赶上好时代,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王盛谦和一句,将话题引向正轨:「听王董在电话里说,马总这边有些融资方面的想法?」

小马哥深吸一口气,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他扶了扶眼镜,开始介绍腾迅的情况,语气尽量保持平稳,但语速还是不由自主地加快:

「王总,我们腾迅是98年底成立的,主要产品是去年2月份推出的OICQ,现在改名叫秋秋。主要是为网际网路用户提供即时通讯服务。截止到目前,注册用户数量增长很快,已经突破了……五百万。」

他报出这个数字时,带着一丝自豪,但随即眼神又黯淡下去。

「用户活跃度很高,尤其是在校学生和年轻网民中很受欢迎。但是……」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苦涩:「我们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给电信丶寻呼台做一些系统集成项目来勉强维持。秋秋本身,还没有找到稳定可靠的盈利模式。伺服器带宽丶维护成本压力非常大。」

王文惊在一旁补充道:「华腾他们团队技术很强,产品也很有前景。就是这网际网路行业,眼下……唉。」

他叹了口气,没有明说,但在场三人都心知肚明——网际网路寒冬。

2000年初,随着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3月份的历史高点开始一路狂泻,全球网际网路泡沫迅速破裂。

资本市场的狂热骤然冷却,投资者对网际网路公司的态度从盲目追捧转向极度谨慎,甚至恐慌。

无数依靠风险投资输血丶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的「.com」公司纷纷倒闭。

这股寒流迅速席卷全球,中国市场亦不能幸免。

曾经门庭若市的网际网路公司,此刻门可罗雀。

融资变得异常艰难,投资人关心的不再是「眼球经济」丶「用户规模」,而是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和清晰的商业模式。

这对于用户暴增却无法变现的腾迅而言,无疑是致命一击。

「不瞒王总,」小马哥语气沉重:「我们目前确实在进行首轮融资。也在和港岛盈科数码动力,以及美国的IDG资本接触。盈科那边,李泽楷先生看好我们的前景,而且引入港资,对我们未来在港股上市可能会有帮助。IDG那边也在谈……只是,现在这个环境,谈判进展很慢,条件也……比较苛刻。」

他说的含蓄,但王盛明白。

在网际网路寒冬下,即便是IDG丶盈科这样的知名机构,出手也必然谨慎,估值压得很低,条款也会非常严苛。

历史上,腾迅就是在2000年4月左右,与IDG和盈科艰难达成了各出110万美元,共占40%股份的投资协议(具体时间点和金额细节略有出入,但大致如此)。

这笔钱对当时的腾迅来说是救命钱,但代价是出让了相当大比例的股权。

小马哥之所以通过王文惊找到王盛,除了盛影传媒现金流充裕的名声在外,更看重的是王盛背后的资源。

王盛与官方媒体丶文化宣传系统的密切关系,以及他本人在商界和体制内的影响力,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者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