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境连忙转移了话题,“我听说,虽然中原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大旱之中,但太乙山和淮水以南,却有很多地方发生洪涝,如果有什么办法,能把南方的水借一些到北方就好了,这样,淮南地区无洪害,又能解了北地的旱情。”
宋轻舟闻言果然不再关注江寄雪,“南涝北旱,这么多年的问题,要能解决早就解决了。”
江寄雪似乎想到什么,突然坐直了身体,在身旁小山一样堆积的奏折文书里翻找起来,最终搬出一小摞黄皮红封的奏折。
君临境见江寄雪拆开那摞奏折,急切地看起来,问道,“这是什么?”
江寄雪道,“晴雨表。”
晴雨表,就是地方官员向中央汇报本地天气的奏表,也就是各地的天气记录。
“所以,阿雪你觉得问题出在太乙山。”
江寄雪道,“很有可能。”
宋轻舟道,“可太乙山和淮水一线相连,一直都是划分南北的旱涝的分界,往年也出现过南涝北旱的灾情,却并没有听说过太乙山有什么怪状的记载啊?”
江寄雪道,“这次有所不同,你看这些淮南诸郡的晴雨表,太乙山以南的安康郡,诸如石泉,汉阴,竹溪,镇安等地,涝灾严重,而太乙山北,长安,渭城,蓝田就已经是大旱之地,而且这次安康郡的洪灾和太乙山北的旱灾,时间也太过分明,渭城在清明之后,三月初九,上奏的晴雨表中第一次出现大晴,而就在同一天,安康和汉阴则是大雨,之后北地再无阴雨天气,而安康和汉阴等地的大雨却越来越频繁……”
江寄雪边说,边把手中几分奏表交给宋轻舟,宋轻舟一份份翻看,面色有些困惑,似乎并不赞同江寄雪的看法。
江寄雪继续道,“我知道,仅凭这点还不足以说明太乙山的问题,但自太乙山至东的荆州,襄阳,光山,麻城,洪灾却呈渐缓之势,而淮水以北,汝南,西平,南阳,邺都,旱情远没有太乙山北那么严重,从晴雨表也可以看出,汝南直到四月初三还下了场小雨,而邺都在四月中也下了场小雨,至此之后,北地才陷入真正的大旱。”
宋轻舟翻看着晴雨表,神色渐渐严肃起来。
江寄雪道,“这和往年南涝北旱的情势都不同,就好像太乙山有一道闸门,在清明之后猝然关上,所以才致使太乙山南北如此分明的南涝北旱的灾情。”
宋轻舟摇着扇子道,“我记得钦天监还预测过今年的欠收,今年原本是个丰年啊,而且去年冬天连下三场大雪,按照越绝书上,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的说法,今年怎么说也不是个灾年。”
“阿雪,你打算怎么办?去禀报祈安殿吗?”
江寄雪点点头,“不过,我想,即使禀告给祈安殿,守辰大人应该也会把这件事交给东圣府,到时候父亲还是会命我前去查探。”
-
当天江寄雪便去了一趟祈安殿,把自己的猜测告知了守辰和占星两位女官。
祈安殿果然把这件事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东圣府处理,令江寄雪前去太乙山调查具体情况,君临境,宋轻舟,谢运陪同前往。
四人第二天便动身,御剑朝位于邺都南方的太乙山进发。
不到一天,便来到太乙山下。
第53章
太乙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是一座绵延八百多里的山脉,山大沟深,横贯东西,隔绝南北。
四人御剑而行,到达太乙山时,恰逢日落时分。
四人御剑停在太乙山脉太白峰前,高大的山脉,数十条纵横的山谷在四人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