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资本无国界(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2 / 2)

这个合作者,必须足够强大,但也必须.足够「懂事」。

从这个角度看,李家成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他有两个儿子,很早就为他们办理了外国国籍。

这意味着,李家成的家族根基和未来退路,在某种程度上与海外,特别是大英国协体系,绑定得更深。

这种绑定,在沈弼看来,是一种无形的「质押」,使得李家成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会更多受到牵制,更容易「沟通」。

反观陈秉文,太过年轻,家庭关系简单,背景清白得像一张白纸。

这种「清白」在商业上是优点,但在这种涉及深层利益捆绑和长远控制的博弈中,却成了不确定因素。

他像一匹难以完全驯服的野马,冲劲十足,但方向未必总能被缰绳牵引。

而且,由于他崛起太快,根基看似雄厚却缺乏时间的沉淀,个人背景简单,没有那些盘根错节的家族联姻,也没有听说有任何子女或明确的继承人。

这种「光脚」的状态,让习惯于与穿着鞋的人打交道的沈弼,内心深处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安。

一个没有明显「牵绊」的人,其忠诚度或者说「可控性」该如何保证?

滙丰想要的,不是一个可能脱离掌控的商业帝国缔造者,而是一个能够延续英资影响力丶在新时代下依旧能与滙丰保持紧密合作的「管理者」。

「爵士,我的计划核心在于速度。」陈秉文的声音将沈弼拉回现实,「我们必须抢在所有人之前,利用和黄现有的码头丶地产资源,与内地刚刚启动的开放政策对接。时间窗口不会太长。」

沈弼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标准的职业微笑:「陈生的眼光确实独到,计划也很大胆。

不过,和记黄埔资产庞大,关系复杂,收购涉及的金额更是天文数字。

我们需要对股东负责,进行最审慎的评估。

况且,目前对和黄有兴趣的,并非只有陈生一家。」

他停顿了一下,端起桌上的咖啡杯,轻轻啜了一口,用最温和的语气给出了一个近乎拒绝的托辞:「陈生的眼光和魄力,令人印象深刻。

和黄这块资产,关系重大,牵涉到方方面面。

滙丰作为持股方,需要对所有股东负责,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必须慎之又慎。

这样吧,陈生,你的方案我们滙丰会认真研究。

但此类重大决策,需要经过董事会反覆论证,可能还需要徵询各方的意见。

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

他顿了顿,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还年轻,未来的路很长。

和黄这盘棋很大,水也很深。

有些事,急不来。

我们需要时间,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考量。」

这番话听起来合情合理,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与告诫,但核心意思只有一个:拖延。

没有明确的拒绝,但也看不到任何积极的信号。

沈弼给了陈秉文一个几乎望不到尽头的承诺。

陈秉文看着沈弼笑了。

他当然听出了这话里的敷衍。

瞬间读懂了沈弼的潜台词。

他心中了然,这场博弈,仅仅依靠商业计划书上的数字和前景描绘,已经不足以打动这位滙丰大班。

「我明白滙丰的流程。」陈秉文神色不变,平静地站起身,「不过,爵士,市场不等人,机会转瞬即逝。

我希望滙丰在评估时,也能将时间成本考虑进去。

那我就静候佳音了。」

沈弼也站起身,公式化地握手:「当然,滙丰始终欢迎有实力的合作夥伴。

保持联系。」

看着陈秉文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沈弼靠回椅背,轻轻吐了口气。

他再次抬手看了看那块百达翡丽。

理性告诉他,陈秉文或许更具爆发力,对未来的把握也更精准。

但情感和惯性,以及资本对「可控性」的本能偏好,都让他倾向于那个更熟悉丶更「懂事」丶并且已经通过「小礼物」表达了尊重和依附意愿的李家成。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沈弼低声自语,「但有些游戏,光有冲劲是不够的。

你还得懂得规则。」

他承认陈秉文是个人才,甚至是个天才。

但在滙丰这座百年帝国的棋盘上,在选择未来几十年「头马」的关键抉择上,他内心的天平已经微微倾斜。

资本没有国界,但操纵资本的人,有他们的偏好和路径依赖。

在沈弼看来,相比于一把难以掌控的利剑,一个知根知底丶有着诸多「纽带」且已被证明「守规矩」的合作夥伴,显然是更稳妥的选择。

至少目前看来,李家成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