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122章
不消王宜玉多解释,顾闲便想到自己跟王宜玉初见时听到的那些话,那时候王宜玉是因为不愿意接受家里选的相看对象才逃到京师的。
在顾闲生活过的那个时代,有许多女孩子因为时局巨变而不知该何去何从,也有许多女孩子会争取上女子学院读书的机会,会满怀热情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在那个时候,反抗是很常见的事。
但是在笼罩在所有人头顶的旧王朝倾覆之前,反抗是一种需要以命相易的东西。
有明一代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写入史书时不过是某某名臣良将的平叛功绩;有明一代萌芽的种种新思想、新观念,载入史册时也不过被称为“妖书”“妖言”。
有学者跟顾闲讲过,反抗往往是因为痛苦,有些是肉/体上的痛苦,有些是因为精神上的痛苦。
但每个人的痛苦阈值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能忍耐的痛苦阈值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生来敏感,只要稍微感受到身上的枷锁就会难受;有的人却很能忍耐,无论活得再苦再累,只要还有一点盼头都能坚持,这大抵就是自古以来夸赞的中国人的优良品质——吃苦耐劳。
这两类人到底谁的贡献更大,便是社会学家来了也说不清楚:前者可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后者则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只是在皇权与礼教仍压倒一切的时代,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前一种人,认为不就是这么点小事吗?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轮到你身上就不行了?你没事瞎闹腾,别人还怎么好好过日子?
很不幸的,王宜玉明显是前者。
顾闲一下子又支棱起来了。
师妹不想早早嫁人,不想生一辈子的孩子,有什么错!
当时师妹女扮男装也是迫不得已,毕竟外面坏人那么多,她一个女孩子出远门多不安全?
师妹太聪明也太勇敢了,懂得争取自己想要的!
顾闲道:“我怎么会怪你!”
他本想说要怪就怪你爹娘这么早就给你安排相看,又想到自己去王家受到了师娘的热情招待。
师娘应当是在以自己觉得对孩子好的方式为王宜玉铺路,只是没想到一不小心选到家奇葩,张口就说要师妹及笄后嫁过去多生孩子。
真是岂有此理!
顾闲很有点气愤地说:“你做得对,那种娶妻只为生孩子的人家绝对不能嫁。”
明朝中后期不缺人口,对男女嫁娶催促得没前朝紧迫,不像战乱之后那样规定“女子多少多少岁不结婚就由官府安排婚配”,而是规定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十六岁以上、女十四岁以上。
按照一些记载,在这个年龄之前结婚是犯法的。
比如明代四川一度有早婚习俗,男子十二三岁就婚配,有当地官员了解到这种陋俗,觉得真是奇了怪了,听说徽商早婚是为了家中子弟可以后顾无忧地走南闯北去,你四川人是图啥?
为了遏制
想退亲,家里不让;想让未婚妻多读书,未婚妻也不愿意。
思想与认知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成亲可想而知是不会幸福的,但鲁迅同样拗不过现实,只能接受这么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
顾闲很为王宜玉忧心,脑袋开始飞转。
很快地,他想出一个绝妙主意,转头对王士骐说:“你能不能先离远一点,我有话想单独和师妹讲!”
王士骐横了他一眼:“这要是你妹妹,你会让她单独和外男说话吗?”
顾闲道:“我怎么是外男,我可是你们师兄,是自己人!”他哼了一声,“在京师的时候,你爹和你叔父都经常让我们单独相处!”
王士骐:“……”
他爹和他叔怎么这么不靠谱!
王宜玉说道:“哥,你就到那丛蔷薇花那边去,我们做什么你都看得见。”
连王宜玉都站在顾闲那边,王士骐能说什么,只能说:“顶多给你们一刻钟,再久我就过来了。”
顾闲道:“去吧去吧,我们很快就说完了。”
王士骐瞪了他一眼,不甘不愿地走出水榭。
顾闲摸了摸自己鼻头,可算知道王士骐为什么看自己不顺眼了。
要是有男孩子跟自家宝贝侄女走得近,他也会觉得“这是哪来的混账小子”。